(上接第一版)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重要保障。三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的部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加大统筹力度,进一步发展人民民主,强化法制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重点领域立法成果丰富。作为濮阳市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的《濮阳市马颊河保护条例》,被评为2016年度全省依法行政10大典型案例,成为依法治理马颊河污染,加强马颊河生态环境建设,还群众一河清水的重要保障。《濮阳市地方立法条例》《濮阳市戚城遗址保护条例》相继颁发施行。
社会治理开创新模式。创新“五四三二”工作模式,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11237件,我市作为唯一一个地级市在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出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成首批入额法官、检察官遴选工作,共遴选入额法官249名、检察官203名。今年以来全市法院院长、庭长担任审判长或独任审结、执结案件789件。出台《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组织了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示范庭。改革人民监督员选任方式,选任32名人民监督员。
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三年来,市委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从就业、医疗、教育、社保、文化、生态环境等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方面入手,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行“培训+就业”模式,开展订单式培训,全市组织职业培训10余万人次。建设濮阳就业网,线上企业达到4000余家,提供岗位5万余个。建成3家省级、4家市级创业孵化园区,建成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11个,共吸纳带动就业6.4万人。累计发放贷款32.06亿元,扶持带动17.3万人创业就业,放贷总额位居全国百家重点调度城市前列,工作机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组命名为“濮阳模式”。
教育体制改革重点突破。在全省率先实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从编制富余地区调整编制用于编制紧缺地区,累计公开招教1391名。推进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制改革,从2016年秋季起,将市属义务教育阶段“五四”学制改为“六三”学制。对进城农民子女采取“就近入学、应收尽收”的招生政策,解决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直接带动3万余名农民进城工作、生活。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发力。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城市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参保居民的报销限额最高达到38万元。引导患者合理就医,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从2016年6月20日零时起,取消市级公立医院15%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不包括中药饮片),切实减轻群众看病用药负担。
社会保障制度快速推进。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201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对因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生活救助。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一带两区四路”旅游发展布局,品牌效应初步形成,群众家门口的休闲娱乐场所逐渐增多。“五彩黄河”精品旅游带、中华龙源景区、东北庄杂技文化产业园、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休闲观光带等多个投资超过20亿元的重大旅游项目被纳入全省“十三五”旅游规划,成为经济建设又一动力。仅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东北庄杂技文化旅游景区就接待游客76.6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2.3亿元。市广播电视台成功改制,收视率大幅攀升,成为群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文化晚餐”。
河长制改革全面落实。制订工作方案,出台7项制度,建成市、县(区)、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市委书记何雄亲任濮阳市第一总河长、马颊河总河长。在治理河道污染中,坚持一河一策、分段而治,确保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2017年我市纳入省责任目标考核断面6个,其中2个考核断面水质均值达到III类、其余4个达到V类,均符合省政府目标考核要求。第2季度综合水质指数为12.03,同比下降34.76%,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岸绿水净的美景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去处。
扶贫开发走出新路。开发运行全国首个智慧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贫困对象的精准管理、精准分析、精准服务。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机制,完善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为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提供贷款担保。以产业扶贫为根本支撑,创新出台“1+5”产业扶贫政策,大力实施“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农业产业化扶贫、智慧扶贫和电商扶贫、金融保险扶贫、培训教育扶贫五大工程,在贫困村建设精准扶贫就业基地470个,直接吸纳13274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
党建根基坚实有力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证。三年来,市委立足我市实际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制度机制,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夯实党的建设根基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组织建设制度改革全面提升。高标准建设全国首家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延长补齐了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链条,打通了农村干部教育阵地“最后一公里”,为训优建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头人作出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已累计举办培训班177期,培训学员1.4万人,涉及到广东、海南、江苏、陕西、山西、新疆、江西、宁夏、内蒙古、山东、安徽、辽宁、吉林、河北、河南等全国16个省(自治区)的140个县及国家农业部的26个直属单位。构建“双联四推六覆盖”精准扶贫党建帮扶长效机制,选派705名市县驻村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
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从严治党决策部署,提出“建立一套清单、完善四项制度、用好一个利器”工作思路,探索构建“1+4+1”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构建农村“小微权力”监管新模式,共查处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93起,党政纪处分128人,移送司法机关10人。在全省较早启动了市县两级党委巡察工作,印发《濮阳市党风廉政建设专项巡察工作办法(试行)》及系列制度措施,组建市委巡察办和5个巡察组,开展10轮巡视,分别对135个市直单位和县区进行巡察,受理群众举报1000余条,发现问题线索1126件,立行立改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232个,立案74件,处分114人,移送司法机关6人,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蝇贪”。
党的群团改革快速推进。出台群团改革方案,紧紧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改革群团组织的组织设置、干部队伍、工作模式、运行机制、活动方式,进一步增强群团组织吸引力影响力,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广大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回顾过去,是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关键时期,濮阳这座借改革之力腾飞的城市,正飞驰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厉兵秣马、弓满弦张、只待鼓响,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向未来宣示:将改革进行到底,实现新一轮赶超发展!市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