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德敬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河南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着力做好‘三山一滩’扶贫开发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濮阳作为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贫困人口的范围涉及74个乡镇349个贫困村54510户贫困户174568名贫困人口,扶贫工作难度很大、任务艰巨。380多万父老乡亲如何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拷问着全市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使命担当。
近几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极其重要、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四个意识”的重要标准,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是去年年初以来,我市通过实施“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农业产业化扶贫、智慧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农业保险扶贫五大工程,开展“双联四推六覆盖”“专家人才精准帮扶行动”等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实施智慧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精准发力
扼住贫困的咽喉
多年来,由于我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社会保障滞后、产业体系薄弱,贫困村大多守着传统农业“一亩地里打转转”。缺少资金、技术、门路致贫,因病、因残、因学致贫等,成为贫困的主因。
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精准识别,也是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的保障。那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找准扶贫对象,方能避免“撒胡椒面”。对此,我市出台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管理等5个办法,产业扶持脱贫等5个实施方案,教育、水利脱贫等5个专项方案,确保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查清致贫原因,方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从2014年4月到2016年6月,我市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并连续2次开展“回头看”进行再核实。有楼房、有轿车的“贫困户”被清理出去,难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贫困户被请了进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精准锁定了。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学生郎,四看技能强不强,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基层总结的精准识别顺口溜,简便易行,让识别工作可操作性更强。
我市成立了2580个村级脱贫责任组,成员1.2万多人,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按照“应进则进、应出尽出”原则,狠抓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帮扶。各县区、乡镇、村党员干部,以及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牺牲双休日、节假日,按照“四必到”的要求,严格落实“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六步工作法,对2014年以来已脱贫人口和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农户进行了摸排,共普查206852户。对问题一村一村查找、对档卡一户一户校准、对帮扶一项一项抓实、对资金一笔一笔审核、对政策一条一条落地、对责任一级一级到人,边排查、边整改,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全面整改,切实做到贫困户识别零差错、贫困户退出零差错、扶贫资金使用零差错,精准度明显提高、认同度明显提高、满意度明显提高。
通过规范整改,我市共整改新进4140户15165人,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校对补录16778人。将村情概况、规划计划、工作记录、公示公告、审核批复、表格信息、帮扶项目资料等进行归档,做到户有明白卡、村有档案簿、乡有档案册、县有档案库。严格按照“三议两协商”工作法,履行程序,接受群众监督。
在档卡规范工作中,坚守在全市各个扶贫村的扶贫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走街串户、访贫问苦,查“穷根”、建台账、找对策、跑项目,付出了许多艰辛和努力,同时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攻坚战中得到了历练。
王保超是濮阳县体育局的一名干部。他今年5月被派驻濮阳县五星乡葛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仅仅过了4个多月,就感受颇深。他说:“刚被派驻到村里时,因为没有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经历,我的想法很简单:上面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安排什么就干什么;把上级部署的工作干好,不被通报、不给单位抹黑,自己这个第一书记就算合格了。等到村干部带着我挨家挨户地接触村里的贫困户,并详细了解每个贫困家庭的情况后,我感受到:群众真穷、群众真苦、群众真需要帮助。我从内心体会到扶贫工作是何等重要和不容易,更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转第三版)
分类施策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原来俺家穷是因为缺资金、缺技术,光靠俺一个人在外面打工挣钱,连3个孩子上学的花费都顾不住。去年有了扶贫政策,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俺在自家7亩地上建了4个大棚种韭菜和西红柿,不到一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10月16日,正和几位村民在大棚里忙活的濮阳县渠村乡公西集村村民王石桥高兴地对记者说,“俺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一到韭菜和西红柿种植、管理、采摘的季节,还得找村里的好几名妇女过来打工帮忙。”
在公西集村,像王石桥这样靠种植大棚蔬菜实现脱贫的贫困户还有15户。他们都和王石桥一样,文化程度低、缺少资金和技术,只能在贫瘠的黄河滩地上靠种庄稼艰难度日。去年6月,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后,经过考察论证,挨家挨户动员15户贫困户,通过享受到户增收补贴、贴息贷款等扶贫政策,在130亩土地上建起了30个蔬菜大棚,还聘请蔬菜专家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统一采购蔬菜种子,帮助联系销售渠道等。“到去年年底,我们这些种植户第一茬韭菜每亩就收入了5000多元,韭菜收完接着种西红柿,每亩又收入1万多元,两项加起来,每年每亩大棚能收入15000元以上。俺家7亩地,每年能收入11万元左右。”王石桥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