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的重要内容、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战略途径,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强调“坚定实施包括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内的七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这一长远设计,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战略安排,是塑造大国地位、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科学决策。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一个纵观全球、面向国内、瞄准战场、促进市场的全局性方略,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需要军地各级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运用大系统思维、大布局设计、大科学引领和大视野审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这篇关乎国运兴衰的大文章。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更新观念,从顶层设计上精准谋划。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军地双方要善于用系统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解放思想中转变观念,在凝聚共识中厘清思路,切实以全局观念、大国思维搞好谋划布局。当前,由于军事需求和经济社会条件两大因素变化,国防和军队建设靠自己动手、自我发展的方式已经过时,极易造成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必须采取新的发展方式,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要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市场与战场相对接、军方与地方相兼容”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工程和国防军事工程、民用设施与军用设施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上而下搞好谋划设计,最大限度地共享共用军地资源。要坚持从战略层面上开阔视野,培养开放精神,注重立足平时谋战时、立足市场谋战场、立足经济谋国防。要紧贴国防和军事需求,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布局,以开放的思维和视野面向驻地社会,积极借助地方人才、技术、资金、设施等方面优势谋发展、促融合,切实增强军地互动、军地交流和军民往来。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紧盯问题,从祛病除垢中推动落实。在当前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地方支撑配套性建设不足,缺乏有力引导,导致军民融合中出现了行为不规范、程序不合理、标准不统一、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对军民融合过程中的规划布局、体制机制、法规建设进行审视完善,建立更加科学的思路举措,确保符合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要着眼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双赢共进,努力做到融合发展与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进程相适应、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相适应。坚持军队向地方提需求,地方为军队谋发展,通过“双向主动”加强军地衔接,形成以需求牵引目标、以互动强化对接、以规划统筹建设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要加大统筹统管的力度,健全完善领导决策、综合协调、监督问责机制,制定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法规政策,协调军队、政府、企业等各方在融合发展中的权责划分、利益调整,实现军队“所需”与地方“所能”有效对接,确保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有力、决策科学、推进有序。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科学统筹,从拓展途径中深化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方法和重点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贯彻落实这一重要决策部署,必须按照“平战结合、军地兼容、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原则,强力推进物质、信息、文化、人才、装备等多方大融合,不断拓展融合的领域和空间,促进军民融合向深度、广度发展。要深化基础建设领域的融合,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稳步向荣,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对于部队来讲,必须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在人防工程、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及时与驻地对接,提出需求,从而科学合理配置社会和国防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共同增长。要充分整合运用好驻地教育、科研、人力和科技等特有优势,采取预征预储装备、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融合的科技含量,切实在依靠科技进步中提高军民兼容、平战转换的能力。要借助国民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方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优势,将军民通用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地方代培、集训等方法,全面提高国防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