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果农曹训宽的“供给侧改革”

11月14日,看着又一辆货车满载着新鲜采摘的苹果缓缓驶出户部寨千亩苹果种植园,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濮阳县户部寨镇户部寨村农民曹训宽自豪地伸出5根手指:“50吨!‘双十一’当天50吨订单,真是好果儿不愁卖。”

又是一年丰收时。对于自己种植的苹果成为抢手货,曹训宽丝毫不觉意外。他的底气何来?“品质,关键是品质。”曹训宽一语道中了缘由,“老方法种植的低品质苹果不受欢迎,按照科学方法种植的口感好、绿色无污染的有机苹果,市场需求大,自然卖得好。”

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曹训宽朴素的想法和几年来苹果种植的实践,在高级农艺师孙宗献眼中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

现年49岁的曹训宽称自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20岁开小卖部,后来在镇上开饭店,同时和别人合伙开驾校,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一些资金。2011年,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己脚下的土地,想从黄土地里“掘金”。

俗话说: “一亩园,十亩田。”曹训宽请教市林业局原副局长唐云龙后得知,黄河两岸适合苹果种植,便决定种植苹果。

有人劝曹训宽,苹果在我国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并且烟台苹果、灵宝苹果等已经树起口碑,在这个已成熟的领域不易做出骄人成绩。但是,曹训宽认为“产量高不等于市场饱和”,他把这些所谓的“劣势”变为优势,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多次赴烟台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郑州果树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生产基地学习果树种植知识,2012年3月在本村流转土地200亩,2013年3月联合村“两委”班子和村里的党员群众共8人流转土地800亩,先后种植了富士、嘎啦、美8、红将军等18个品种的苹果。

栽下高价购买的优质苹果树苗,并不会直接引来“金凤凰”,还需要无微不至的呵护。现年69岁、已有50年果树种植经验的孙宗献是曹训宽从安徽省砀山县聘请的技术顾问,他指导曹训宽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并给果树管理开出了3个药方:“1.必须用农家肥,不用化肥;2.林下养鸡、养鹅,小动物吃草减少虫害,它们的排泄物又可作为肥料促进果树生长;3.使用生物农药,无残留。把握好这三点,结出的果子肯定是香味浓郁、肉质脆爽。”除此之外,从修剪、疏花、疏果到采摘,以及每天浇水多少等,均有一定的生产标准。

“2015年,施肥用的是香油渣儿,一棵树8斤;2016年,用的是鸡粪施肥,一棵树80斤;今年购买了黄豆作肥料,一棵树需要8斤。”说起果树管理,曹训宽的爱人李俊梅如数家珍,“果园里散养了4000只鸡、1.2万只鹅,鸡蛋、鹅蛋也是供不应求。”

精心的管理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客商及附近的百姓,今年“双十一”通过京东濮阳馆电商平台更是获得了50吨的订单,目前网上的订单仍在延续。“网上卖的50吨苹果,个头均匀,每个都是半斤左右,不能有一点瑕疵,一丁点的黑点都不行。”李俊梅说,“没想到网络的威力这么大,网友给的好评可多了,得了9.9分呢。”

孙宗献将网友扣掉的0.1分归结为品相:“受气候条件影响,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小,加上每年七八月份雨量大,产出的苹果颜色没那么红,光洁度不高,在外观上失了分。”

“但我们的苹果口感好,含糖量比山东烟台和山西种植的苹果都要高,水分多,吃起来脆甜爽口。”曹训宽的自信通过市场得到了验证,截至目前,100余万元的盈利已收入囊中。“明年的产量还得翻5倍。待申请的冷库批复、建成后,有机苹果一年四季都会源源不断地带来现金流。”对未来,曹训宽充满着信心。

本报记者 史瑞红 通讯员 赵少辉

2017-11-16 1 1 濮阳日报 c2444.html 1 果农曹训宽的“供给侧改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