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写入党章,开启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作为一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强力推进濮阳市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
持续巩固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加强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群众、引领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好市委《实施细则》中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加强督导测评,按照市委制订的测评体系,组织好意识形态工作督导测评,督导落实好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班子成员的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七项制度,按照要求,严格落实好党委报告制度、分析研判制度、领导阅评制度、联系沟通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协调联动制度、专项督查制度,按照季度建立工作台账,逐项抓好落实。严格阵地管理,全方位管控好思想阵地、舆论阵地、文化阵地、教育阵地,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管好各种论坛和报告会。按照谁有问题追责谁、对照追责的项目要求,严格追责问责,真正把意识形态工作的规矩立起来、挺起来。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就要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充分调动新闻、理论、社会、文艺、网络宣传力量,实现“五宣联动”,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全媒体覆盖、全栏目融入、全社会普及。组织“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创作刊播,持续开展“践行价值观、岗位学雷锋” 主题系列活动,打造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抓好主题公园、主题广场、文化长廊建设。深化全民敬业行动,抓学习促提高,抓典型促普及,抓考核促落实,打造“敬业濮阳”。深化全民阅读行动,整合利用阅读资源,通过组织推动、活动引领,打造书香文润之城。 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文明创建水平。
大力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开展“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主题教育活动,实施好“四个一批”“名家工作室”等人才培养工程,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实施优秀文艺普及工程,持续搞好“中原文化大舞台”“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活动,打造“天天乐百姓大舞台”“濮水音乐岛”“濮上音乐空间”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实施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统筹推进龙文化、杂技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的传承开发和创新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坚持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着重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新媒体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工作。利用现代化经营理念和手段,重点培育文化电商示范企业,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力度,办好龙都文化旅游年等活动,积极支持举办和参与全国性文化展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文化交流合作,传播我市优秀文化。
迅速掀起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坚持学原文、悟原理,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十九大文件,真正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质。坚持认真学、反复学、带着问题学,真正学懂弄通做实。组织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把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作为主要内容,制订系统的学习计划,扎扎实实搞好学习。加强理论宣讲,成立市委宣讲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持续有效的宣讲活动,深入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加强舆论宣传,在市、县新闻媒体设立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及时阐释、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刊载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学习动态。加强社会宣传,利用基层党校、市民学校、基层文化设施等阵地,广泛开展“微党课”、党代表报告会等宣传活动,迅速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