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手中的事儿,接更多的订单,带领更多的乡亲一起脱贫致富。”谈起自己的创业路,11月17日,台前县打渔陈镇后柴村村民刘龙波如是说。
近年来,刘龙波、柴丽芳夫妇瞄准当地优质羽绒资源优势,引进羽绒寝具生产加工项目,实行订单式生产,产品远销欧美等地,走出了一条“羽”众不同的创业路。
走进刘龙波、柴丽芳夫妇创办的“扶贫车间”,两排缝纫机“哒哒哒”地响个不停,工人们正忙着加工羽绒寝具。“我干的这个活儿比较轻松,来去自由,每月能挣2000块。”在此打工的后柴村村民柴荣说,“以前在外地打工,干啥都不方便。自从有了这个设在家门口的厂子,我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赚钱补贴家用,真是一举两得!”
“打生不如混熟,乡里乡亲的啥都好说,他们也都很支持,在家办厂一帆风顺。”柴丽芳介绍说。此前,刘龙波、柴丽芳夫妇一直从事羽毛工艺品加工,经过10年的打拼,手头宽裕了一些。看到近年来市场上羽绒寝具利润高、前景好,夫妻俩通过外出考察,联系到订单,开始代加工。他们的订单源源不断,厂子的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
“产品不愁销路,就能有效保障工厂的生产量,工人的工资也在不断上涨。”刘龙波说,像柴荣这样每天在厂里干活的留守妇女,在他们公司一共有60余名,她们来自周边的10余个村庄,人均月工资不低于2000元。
本报记者 吴玉忠 通讯员 王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