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戏曲芬芳润校园 传承发展有后人

编者按 经省委宣传部推荐,我市“戏曲进校园”工作案例《戏曲芬芳润校园 传承发展有后人》,从全国90余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日前成功入编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2017)》一书,成为全国文化艺术领域和河南省唯一入选案例,充分展示了我市强化宣传思想文化调研、探索创新工作途径、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丰硕成果。

本报今日对该工作案例进行摘登,以全面展示我市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经验、做法。

中国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性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繁荣发展戏曲文化,人才是根本,观众是基础。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夯实戏曲发展根基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启蒙、发现和培养戏曲人才,培育爱好戏曲、关注戏曲文化的观众群体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年初以来,河南省濮阳市充分利用组织、人才等优势,将“戏曲进校园”活动作为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平台,积极寻求工作突破口,着力确保“进”得扎实、丰富、有效,形成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衔接,具有濮阳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

“戏曲进校园”

——戏曲传承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中国戏曲作为传统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浓缩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所演绎和表现的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博大精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多和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戏曲剧种数量减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戏曲观众流失、演职人员老龄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发展前景堪忧。地方戏曲分布密集地区——河南省濮阳市,戏曲艺术资源丰富,是“中原戏曲之乡”,但也存在着剧团减少、戏曲人才流失、戏曲人口萎缩等问题,戏曲传承发展的难题亟待破解。

学校是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让戏曲“走”进校园是促进传承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传承发展戏曲从娃娃抓起,才能使戏曲文化拥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有效避免戏曲文化成为历史记忆和“博物馆艺术”。作为河南省“戏曲进校园”活动的首批试点城市,濮阳市抢抓中央大力普及传承戏曲文化的有利机遇,念好“演、教、育、展、保”五字诀,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凡事预则立

——奠定工程基石

“戏曲进校园”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各个学校。同时,活动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是什么、如何确保目标实现?种种客观因素要求,必须在谋划的引领下开展有关工作。

所谓“试点”,即没有榜样可学习,没有经验可借鉴。围绕有关方案的制订,濮阳市委宣传部主动作为,会同市文化、教育、财政等部门摸着石头过河,组织有关负责同志,召开了一个又一个会议,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研讨。

(下转第四版)

2018-01-15 1 1 濮阳日报 c4564.html 1 戏曲芬芳润校园 传承发展有后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