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保”字诀
——着眼长远发展
学习戏曲需要占用课后时间和校外时间,学生学会了科学合理安排时间;从害羞、不敢与人交流,到站在舞台上接受观众注目,学生性格更加自信、开朗、活泼;时常接受戏词大忠大义大爱教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明显提高……
谈起“戏曲进校园”活动带来的变化,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慧军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但她同样有着担忧:如何确保活动不是“一阵风”,持之以恒地开展,不断巩固提升活动成效?
针对李慧军的这一担忧,濮阳市着力健全长效机制,为青少年戏曲传承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指导督促机制。成立全市及各县(区)“戏曲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宣传部门牵头抓总,文化、教育、财政等部门各司其职的联席会议制度,组建活动办公室,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制订《濮阳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戏曲进校园”活动考核体系,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县(区)和单位,进一步厘清各部门工作职责等,对戏曲传承特色学校和城乡范围内其他学校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等一一明确,实行台账管理、责任到人。实行定期通报督导制度,定期通报进展和任务完成情况,做到任务清楚、责任到位。二是建立表彰激励机制。把活动纳入县(区)年度文化综合考评和文明县城、文明单位测评内容,作为评选年度群众文化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依据。各县(区)各单位将“戏曲进校园”活动纳入目标管理,作为领导班子业绩考核和人员业务考核、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评先表彰的重要依据。文艺工作者进校园演出、讲座、辅导按参加公益演出的标准予以补贴。三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将“戏曲进校园”活动纳入市政府年度“文化惠民”重点民生工程,市、县(区)两级财政将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采取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引导社会资源、民间资本承办协办为辅的方式保障活动资金。市级财政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打造市级戏曲传承特色学校、编印戏曲知识普及教材和课本剧、为各学校配置戏曲教学器材等。各有关单位结合各自任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开展活动,并对“戏曲进校园”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予以重点扶持。同时,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重大意义、实施效果和好经验、好做法,提高各县(区)、各部门、各学校开展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学习欣赏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在全社会营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发展戏曲艺术的良好氛围。
同时,濮阳市将戏曲教学列为学校教学水平、教师晋级评优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引起了各中小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近期进行的濮阳市音乐优质课评选中,戏曲教学有关内容在各中小学校推送总数的比例占八成左右。
效果初显现
——影响广泛深远
“戏曲进校园”活动,惠及学生、学校、家庭、剧团各方,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在全市形成了保护传承戏曲文化的良好势头。
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濮阳市实验小学学生家长李宁表示,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以豫剧代表剧目为例,《穆桂英挂帅》彰显爱国主题,《苏武牧羊》歌颂敬业典型,《花木兰》倡导男女平等……优秀戏曲剧目充满着正能量;“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培养了戏曲观众与戏曲新秀。濮阳市首期“梨园春蕾”会演的视频在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各班播放后,校园里顿时兴起学习戏曲的热潮。该校二年级学生张亦驰还萌生了成为一名戏曲演员的想法。对于张亦驰的梦想,家长郭云平充分尊重,表示若孩子在今后的戏曲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天赋和特长,将考虑送其到专业学校继续深造。
繁荣发展了校园文化。濮阳市子路小学校长武继敏介绍,戏曲的唱、念、做、打皆有法度,一招一式俱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是更为系统化、立体化的艺术形式。“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使学校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喜人局面。
推动了艺术院团发展。以濮阳市为例,现有大中小院校1000余所,每年进学校送戏任务千余场,采取政府采购的形式向专业和民营院团购买演出,按每年补助5000元计算,将为各艺术院团带来500余万元的经济收益,为艺术院团的生存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重新赢得了全社会对戏曲的认同和关注。濮阳市子路小学学生家长李利军、刘瑞芳,起初对儿子李梓越学习戏曲表示不理解,但看到儿子喜爱戏曲的劲头儿,也就没有阻止。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不再满足于学校老师教授的内容,央求家长从网上下载戏曲音频、视频,在家里自学。在李梓越的影响带动下,李梓越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也都喜爱上了戏曲,成了他的铁杆支持者。现在,听说哪里有戏曲演出,李梓越全家就一起出动了。
文/中共濮阳市委宣传部
图/僧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