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城区西部原有化工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我市按照‘西减东加’战略,整合市城区东部空间紧邻、产业链接、设施共享的濮阳市化工产业集聚区、范县产业集聚区濮王产业园、濮阳工业园区等三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60余平方公里的新型化工基地,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和功能化学品,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203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0亿元,将其打造成中原城市群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4月2日,市发改委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如果把市化工产业集聚区、范县产业集聚区濮王产业园、濮阳工业园区三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比作三棵大树,那么,几年后,这三棵大树将不断繁衍生长,形成覆盖60余平方公里的大森林。
濮阳人对实现这一目标的信心来自哪里?这就要从我市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发展和规划建设新型化工基地所依赖的平台优势中寻找答案。
首先,我市拥有丰厚的资源能源保障平台。我市是河南省唯一一个同时具有石油、煤、盐、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优势的地市,具备发展化工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市作为中原油田所在地,年产原油200万吨左右、天然气3亿立方米左右,同时拥有222万吨原油进口资质,日(照)—濮(阳)—洛(阳)、范县至东明输油管道即将开工建设;储气能力6亿立方米的文96储气库已建成投产,储气能力100亿立方米的文23储气库将于今年建成投用,榆济、中沧、新粤浙等输气管线汇集濮阳,中石化中原天然气公司年调配能力80亿立方米,使我市成为全国重要的天然气调峰储配中心;濮阳及周边300公里范围内拥有580万吨石脑油、1710万吨甲醇、360万吨醋酸、860万吨混合芳烃等基础化工生产能力;晋豫鲁铁路已建成通车,可便捷获取山西煤炭资源和国际市场丰富的基础化工原料。这些,都将为我市化工产业转型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能源保障。
其次,我市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平台。我市拥有中原油田、中原乙烯、中原大化、丰利石化等一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形成420万吨炼化、60万吨烯烃、100万吨芳烃、70万吨甲醇等生产能力,“三烯三苯”基础原料丰富,为产业链条向中下游延伸提供了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市集聚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惠成电子是世界第二大电子封装材料供应商,蔚林化工成为全球重要的橡胶助剂生产基地,沃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技术与产能全国领先,迈奇化学主要产品占国内锂电池原料供应市场的60%以上,形成了炼化—烯烃、芳烃—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
再次,我市具有充足的人才支撑平台。据了解,我市目前拥有化工方面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和熟练技工近10万人;拥有3家院士工作站、24家博士后工作站及研发基地、2家国家级和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濮阳技师学院等院校为我市化工产业发展培养并积蓄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背靠大树好乘凉。正是依靠得天独厚的平台优势,我市化工产业一步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200亿元,占整个河南省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0%,已形成千亿级化工产业集群。
然而,我市传统化工产业由于受行业产能过剩、供需矛盾及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限。加上产业链单一、协同性差及重点龙头项目集聚效应不明显,全市石化产业发展模式单一,各项目相对孤立发展,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协作体系,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低。实现化工产业多元化发展和向下游应用领域承接优化的能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无疑成为我市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
为此,我市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重点从产业功能上立足于产业、技术、人才以及腹地市场等核心优势,重点发展以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为基础的高端石化产业体系,积极对接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业态发展领域。同时,充分发挥区域石化产业的协同与带动作用,与周边省市化工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新型化工产业整体功能设计上,我市依托现有和接续产业基础,持续推进原料多元化、链条特色化、产品高端化,不断完善产业架构,提升产业发展层次,逐步形成以炼化一体化为基础,重点拓展乙烯、丙烯、碳四、苯、对二甲苯五大产业链,培育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功能化学品三大产业集群的“一基五链三集群”产业发展体系。每个板块依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制订详细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各板块互为依托、相互关联、环环相扣,上游企业的化工产品为中游企业的原材料,中游企业的产品又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以炼化一体化板块为例。该板块以大型炼油项目为龙头,在生产汽油、煤油、柴油等清洁燃料油产品的同时,统筹利用各炼油装置生产的中间馏分物料,生产石化下游延伸发展所需的芳烃(包括苯、甲苯、对二甲苯)、烯烃(乙烯、丙烯、丁烯)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等。(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