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与桥间,南官河水在静静流淌。河上,船的影子若隐若现。
曾几何时,南官河上船来船往,渡人的,载物的,催熟了船运,丰盈了古镇。
外婆家的船,在这长河中,也曾留下了一抹色彩。
母亲有四兄弟。外公早年与人合伙,在路桥经营着古旧家具,家里置有一艘船。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大舅与船进了路桥航管站。记得小学放暑假,大舅会把船停泊在三桥下,等我和哥坐上船,便把船开动。经周泰盛桥,穿卖芝桥,过下里桥……听桨划水声,看垂柳依依、水路弯弯,一直通向长浦。在外婆家的竹林下,大舅上岸系好船索,我们兄妹美好的假期拉开了序幕。
路桥老街自古傍河而建,水埠众多。南官河上的船,川流不息。充沛的物品,林立的店铺,十里长街成了繁华的商贸小镇。“文革”期间,船运随小镇风云起伏不定,小镇一度静默凋敝。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路桥小商品市场崛起,商贸小镇复苏了。水路运输,重现繁忙景象。那时,二舅、三舅、四舅各有一艘船,在路桥南官河上风风火火,踏浪高歌。到80年代末,二舅三舅扩大规模,各自拥有了两艘船。一时,长浦陈家的河道边,会出现五船相连的美妙图景。而大部分时间里,舅舅们的船停靠在磨石桥外那片开阔的水域,那里是水路到永跃小商品市场最近的距离。由于货运繁忙,磨石桥上经常水泄不通。装满货物的船,沿着南官河驶向四面八方。
随着陆上运输的日益兴起,水运渐渐衰败。二舅与四舅先后转行。三舅留了一艘船,但运载的,常常是经水路去拜佛的老人。到了1995年,三舅最终也转让了船只。不久,南官河上水路兴旺的水运景象消失了。
而今,静静的南官河上偶尔会驶过一艘船,但仅用于清淤护水。我只能在恍惚中,依稀再见南官河上的水运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