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全息眼镜做手术,虚拟3D数字模型,全息影像实时共享……这并不是科幻大片里的超现实医疗,未来已经真真切切地走到我们身边。
“今天,世界就是一台计算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描绘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所有的一切都将因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而发生改变。”
在医疗卫生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政策和环境的不断优化,中国卫生事业正在驶入智能发展快车道,为推动建设“健康中国”创造广阔机遇。
手术导航,实现精准医疗
一支标记笔从中国武汉隔空穿越到新疆手术台上,在一名骨折患者病灶部位的全息影像上圈圈点点,指导着从何处植钉、植入多深……今年年初,远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的医生,成功完成了混合现实技术三地远程会诊手术。
借助于微软HoloLens全息眼镜和维卓致远医疗科技开发的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远程会诊系统,武汉、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骨科医生,同新疆实施手术的医生一道,完成对这名髋部骨折患者的远程会诊。
混合现实技术能将真实世界和计算机产生的图片相结合,将虚拟物体置于真实世界中,让用户与这些虚拟物体互动。
参与手术的武汉协和医院骨科教授叶哲伟指出,该技术最核心的特性是打破了数字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界限,使“医生拥有了透视眼”。
叶哲伟说,这一技术应用在人体结构个体化差异大,甚至是患者血管因患病变异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手术方案设计更精准、高效。
数字转型,推动医疗变革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鼓励“互联网+”医疗服务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
目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陆续发布了人工智能辅助医疗产品,并已进入多地医院和社区。不少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认为,医疗正在成为人工智能最富变革力的领域之一。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洪小文说,人工智能具备强大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应用前景广阔,尤其是在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洪小文举例说,使用读取生理数据的智能穿戴设备,未来将可能在身体出现第一个癌细胞时,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大大提高癌症治愈率。
赋能医疗,造福全民健康
在日前举行的微软人工智能大会上,有一位特别嘉宾——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宋昊旻。他在一岁时失去听力,被诊断为终身听力严重损伤。经过不懈练习学会发声,他不但能和同龄人一起学习生活,还考上南京工业大学。
宋昊旻在大会现场,通过语音服务设备演示了一场对话。针对宋昊旻声音特点定制的语音识别模型,能以极高准确度将他发出的语音转换成文字,还能同步翻译成其他语种,真正实现无障碍沟通。
这是技术变革给人类健康带来的福音。
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是医疗领域的突出问题。中国现在依然面临医疗资源总量较少、资源分配不平衡、医疗人才缺乏的问题。
叶哲伟说,技术进步得以让医疗资源和服务,更好地下沉到中国农村、偏远城市等基层,节省时间和成本,“越是紧急、严重的病症,越能体现技术的价值”,以他所实施的混合现实技术远程会诊为例,并不增加患者的医疗检查成本。
据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