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拥有时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失去了才显得弥足珍贵,就像烙在心灵深处的印记,怎么抹也抹不掉。
成家后,先后住过寝办合一的单间房、成排的大杂院、单门独院的家属院,十五年前又住进了楼房。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住房越来越宽大、漂亮、舒适。但是,我还是怀念住在大杂院的那些日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住的大杂院原来是某单位办公用的一排瓦房,共有十多间房子,住着六七户人家。虽然房子陈旧、简陋,在那里了只住了四五年的时间,但是,那四五年简单、平淡而又愉快的生活却令人终生难忘——
大杂院的生活是热闹的。大杂院没有围墙,可以一眼望到头,家家户户都把被子、衣服晾晒在院子里,把整个院子装扮得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大家习惯开着门窗,习惯大声说话,一到星期天或下班时间,大人的说话声、孩子的打闹声、小商贩的叫卖声便在院子里肆无忌惮地回荡,异常热闹。每到吃饭的时间,家家户户刺刺啦啦的炒菜声、叮叮当当的刷盘洗碗声伴随着阵阵香气在院子里飘荡。那时都没有客厅,人们喜欢在院子里吃饭,谁家做了稀罕饭菜都会给邻居送一些品尝。有时候,男人来了兴致,往往把饭桌一拼,你端一个菜,我拿一瓶酒,整个院子里的男人便聚在一起美滋滋地喝起来。饭菜不亚于过年时丰盛,气氛不逊于过节时热闹。到了晚上,一院子里的大人小孩挤在一起看《渴望》,看《篱笆女人和狗》。晚上停电时,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孩子和孩子分别聚在一起,侃大山,拉家常,捉迷藏……直到累了困了,方才散去。
大杂院的人是热情的。住在大杂院里的人虽然工作单位不同,身份、地位不一样,却没有职务高低、身份贵贱之分,回到大杂院大家都是邻居。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整个院子里的人都会跑来帮忙。晾晒在院子里的被子、衣服,就是家里没人也不用担心风吹雨淋,好心的邻居会帮你收起来。那时候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你工作忙起来加班加点回不来,不用担心孩子放学没地方去。等你忙完回到家,孩子已经在邻居家混了个肚饱腹圆。我们住的大杂院在县城的最东边,十分偏僻,我和爱人的工作单位都离家四五里远,工作忙起来经常加班,晚一两个小时回家是经常的事。五岁的儿子在家附近的村里上小学。记不清有多少次,我们下班回到家,儿子往往已经在邻居家吃饱喝足,正在兴致勃勃地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二十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此事,想起浓浓的邻里情,心里总是热乎乎的。
大杂院是开放的。邻居的屋门是敞开的,人们的心窗也是敞开的。去邻居家串门聊天,就像出入自己家一样,你不需要有什么事情,也无须任何借口,有时就是为串门而串门。串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候,物资匮乏,经济拮据,去邻居家借东西是家常便饭。做饭时,没有米面了,缺少油盐了,都会到邻居家借。有时邻居不在家,你可以直接到他家厨房里去拿你所需要的。邻居回来你告诉他用了他的什么东西,他会笑着说,随便用,没事。当然,你还回的东西会比借来的多出许多。邻里之间就是这样慷慨大方、和谐相处,大家就像一家人,相处得简单而又融洽、亲密而又热络。
如今,城里人都住进了高楼大厦,习惯了清静的生活,进家就把门关起来,邻里之间不再相互串门聊天,变得陌生和淡漠,孩子没有了玩伴……每想到这些,我就更加怀念大杂院那温馨的生活,怀念邻里之间那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