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振涛 通讯员 濮侠) “高额利息、稳赚保本、好项目……咦,原来这都是套路呀!要不是参加今天这个活动,认识到非法集资有这么多形式,我手里的这几万块钱说不定真打水漂了。”5月20日,在市城区人民路“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现场,市民刘大同庆幸地说。
活动现场,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处非办”)工作人员通过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品等多种方式,针对非法集资特征、主要表现形式、常见手段等方面,多方位、多角度揭示非法集资风险及其犯罪手法,使群众有效识别非法集资的各种“华丽外衣”,引导广大群众增强防范意识,拒绝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活动现场,共设置宣传展板200余块,悬挂宣传标语70余条,设置宣传咨询点12处,面对面解答群众咨询4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据介绍,近年来,非法集资等金融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呈现高发、频发态势,手法、手段越来越隐蔽,欺骗性越来越强,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生活造成巨大危害,严重扰乱了社会和经济金融秩序。
近年来,在打击非法集资方面,我市始终坚持疏堵并举、防治结合,切实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普及非法集资知识,对出现的非法集资苗头性问题,坚持打早、打小,防止风险蔓延;对出现的非法集资案件,坚持严打、从快,着力维护社会公众的切实利益。
抓住重点内容开展宣传。针对民间投融资类中介机构、网络借贷平台、房地产、农民合作社、私募基金、股权众筹、民办教育、医疗、养老等案件高发重点领域,加强政策宣传,防止有关政策措施被曲解和误读;对以虚拟任务、虚拟货币、消费返利等名义,以“一带一路”“军民融合”“区块链”“物联网”等当下热点概念进行炒作的集资行为,及时予以风险提示;通过举办金融知识讲座等方式,使群众树立正确理财观念,着力宣传“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不要相信“竹篮子也能打一筐水”的神话。
针对重点地区和群体加强宣传。加强对非法集资高发地区的宣传,做到定人、定时、定量;与单位职工、乡村(社区)群众签订不参与非法集资承诺书;对偏远村镇、城乡接合部等易忽略地区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宣传教育全覆盖;使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活动进机关、进工厂、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组、进家庭,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常态化的宣传渠道,达到处非宣传“全覆盖”、处非教育“零距离”、居民诉求“全响应”的社会效果,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非法集资案件的发生。
创新渠道和方式加强宣传。宣传媒介由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向网络、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拓展;宣传队伍由各级处非工作人员向行业部门、专家、学者、社区网格员、扶贫工作队队员等拓展;运用通俗、生动、形象、易懂的群众语言,利用一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使宣传真正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格局,确保宣传教育取得实效。
“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主动作为,也需要广大群众认清非法集资的各种形式,自觉抵制和积极配合。”市处非办工作人员说。
就非法集资的常见形式而言,市处非办工作人员表示,非法集资金融诈骗活动常见的手段有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虚假项目、以虚假宣传造势、利用亲情友情诱骗等。其类型主要有以“投资理财公司”为名的非法集资、打着假“养老”旗号的非法集资、以高价回购收藏品为名的非法集资、互助平台实行传销与非法集资相结合、购物返利形式的非法集资、以“交易市场”为名的非法集资、以“私募基金”为名的非法集资、以“原始股和股权众筹”为名的非法集资。
“值得提醒的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和防范意识薄弱的影响,农民和老年人群体成了非法集资重点瞄准的对象。由于参与非法集资这种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一旦过程出现逆转,参与非法集资的损失将由参与者自行承担。因此,广大农民和老年人务必擦亮双眼、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市处非办工作人员提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