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德敬 李振涛
几十年前,战火的硝烟曾弥漫龙都大地。作为冀鲁豫边区政治、军事指挥中心,作为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发生地,这片土地上打响的一场场硬仗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助推作用。
如今,另一场硬仗,正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我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我市贫困人口的范围涉及74个乡镇457个贫困村,有63833户贫困户201418名贫困人口,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工作任务重。为彻底消除贫困,确保到2020年我市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发出了脱贫攻坚战的进军令,吹响了攻城拔寨的冲锋号,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昂首进发!
上下同欲者胜。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需要坚强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的决策指挥,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对此,市委、市政府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领会贯彻中央、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实施智慧精准扶贫,做好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坚持“转、扶、搬、保、救、教、金”七路并进,重点实施“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农业产业化扶贫、智慧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农业保险扶贫等工程,开展“双联四推六覆盖”、专家人才精准帮扶行动等,唱响了一曲砥砺奋进的脱贫攻坚赞歌。
2017年,全市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46元,同比增长9.7%;全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会、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相继在我市召开,扶贫车间成为我市新名片;2016年以来,我市已有9.74万人稳定脱贫、143个贫困村有序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8.18%降至2017年底的3.58%;2017年,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亮点纷呈,在全省脱贫攻坚综合考评中荣获第一名……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谋划、强力推进下,我市步履铿锵、连战连胜,正在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高位推动 脱贫攻坚剑出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勇立争先之志,善谋破题之举,提出“横下一条心,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确保到2019年全市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这也成为我市脱贫攻坚的作战总纲。
目标已定,重在落实。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四大班子联席会议、市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市党员干部联村包户精准扶贫动员大会,动员全市上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战略决策上来,把心劲和精力聚合到省委安排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项项释放浓厚民生情怀的政策相继出台:我市科学制订了“十三五”脱贫计划,先后出台了《濮阳市1+5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濮阳市转移就业脱贫实施细则》《濮阳市1+2社会保障脱贫实施方案》《濮阳市脱贫工作成效考核办法》等政策,为全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
——《濮阳市1+5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提出,重点抓好“8项产业”“7种模式”“5个具体措施”,到2017年,实现产业扶持项目对脱贫对象的全覆盖;到2019年,通过产业发展带动7.6万贫困人口脱贫。
——《濮阳市转移就业脱贫实施细则》提出,重点抓好“6条就业途径”“4项工作措施”,2019年底前,全市21万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力基本实现转移就业,通过稳定就业实现家庭脱贫。
——《濮阳市1+2社会保障脱贫实施方案》提出,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等手段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同时,通过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健康扶贫工程,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危房改造等措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