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唤醒沉睡资源,增强“内力”
厘清权属边界,推进村集体“三资”管理。加强产权管理。寺庄乡在清产核资、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界定集体资产产权,发放产权登记证,对所有权发生变更的及时办理变更登记,为集体资产产权交易夯实基础。进一步摸清农村集体“三资”家底,全面开展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确保将农村集体“三资”查实、查细、查明白,细化相关清产核资材料装订归档、登记造册工作,并建立完备的清产核资台账、合同管理台账、土地出租台账等。着力完善村集体土地承包合同,对承包地以外的建设用地、厂房等资产完善租赁合同,定期收取承包费。强化农村集体“三资”民主监督,各村召开股东大会,逐步成立监事会、理事会,对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处置等事项,通过召开村“两委”全体成员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并严格实行民主审议、民主决策、公开公示制度,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盘活“沉睡资本”,鼓励村集体土地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寺庄乡大力扶持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流转村集体土地抵押贷款工作,进一步提高金融贷款的贷款额度(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额度上限为60万元),按照“政府引导、信用社牵头、市场化运作、政策支撑”的方式,通过“价值发现—价值确认—价值评估—价值实现—价值恢复”的工作链条,盘活村集体土地资源。同时,积极建立贷款资金使用跟踪引导机制,及时完善村集体信贷资金使用后续相关配套制度,进一步提高信贷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利用率,防止村集体经济流失,避免出现信贷呆账、坏账、赖账等失信行为。通过抵押贷款,充实农业产业化项目启动资金,实现农业增效、村集体经济增收。
发展特色产业,激发“活力”
扶持经济主体,组建“村社合一”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公司。结合各村实际,按照共同出资、共创品牌、共享利益的原则,引领创办一批市场带动能力强、组织化程度高、服务范围广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公司,统筹整合利用苏岳村、岳村集村、李岳村、郭徐村的村集体土地,依托传统种植技术和经验优势,利用村集体经济,积极组建以大棚蔬菜、瓜果、养殖为主营业务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村“两委”干部为专业合作社运营的领头雁,采取“专业种植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大力发展蔬菜大棚种植。
加快试点先营,增建“一村一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扶贫就业基地。依托各村区位或传统农业优势,加快推进公司联营,建立初具规模或方案成熟的农业示范园区和扶贫就业基地,以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着力点,加快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张浮邱村征地91亩,其中征用集体土地60余亩,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处理项目,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利用征地费200万元与未来公司合作,生产有机肥和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同时,以专业合作社运行模式发展1000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每年按股份分红。二是依托森林公园区位优势,在古念村利用120万元专项资金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100余亩发展果树种植项目,建设观光设施农业采摘旅游园,打造休闲品农业示范区,并以不低于当年银行贷款利率的收益额度每年按股份分红。三是依托李岳村现有的100余亩金银花种植项目,利用村集体资金成立金银花专业种植合作社,加快构建与山东临沂金银花公司联合经营体系与运行模式,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持续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推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探索新型模式,巧借“外力”
围绕光伏发电项目,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利用专项扶贫资金和村集体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扶持光伏板下养殖湖羊项目,带动贫困户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增收。利用专项扶贫资金积极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支持,计划实现湖羊年存栏量3万只,通过阳光直营店、互联网电商平台、物联网可视系统等销售渠道,努力实现利税3000万元的目标。通过实施“六个统一农区种养模式”,以及到户增收、集中托管、园区就业、土地流转等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优质高产大豆项目。建设万亩循环产业示范园,种植高产大豆2000亩,育种500亩,采取“企业+专业种植合作社+农户+基地”联合经营模式,积极扶持组建豆制品研发小组,统筹服务产业链各个环节,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大丰收。
扬帆恰遇东风来,顺势发展正当时。我们相信,南乐县寺庄乡村级集体经济焕发的勃勃生机,必将为脱贫攻坚提供产业支撑,增强村党支部及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底气,凝聚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路旭东 王献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