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俺这7亩鱼塘,一年至少产出鱼1.5万公斤,每公斤按10元来算,至少能卖15万元以上,再加上家里养的宠物犬——秋田犬,年底盖栋楼房不成问题。”7月22日,濮阳县海通乡何锁城村残疾农民何留宽一边用自动投料机为鱼塘里的鱼喂食,一边向笔者介绍说。
今年已43岁的何留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小时候身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但他身残志不残,自强创业,发展养殖。如今,何留宽这个昔日穷得叮当响的残疾农民,靠发展养鱼、养狗,不仅自己实现了稳定脱贫,还成了村里群众发展养鱼致富的带头人。
何留宽的家是一个多难的家庭,爷爷年迈体弱,父亲和叔叔先后身患癌症,母亲身患冠心病、肺气肿,妻子残疾不能干活,两个孩子年幼,家庭重担全落在他一个人身上。他还身有残疾,不能干重体力活。他也曾外出打过工,但由于家中的情况,不得不返回家中照顾家庭。为了给爷爷、父母、叔叔看病,他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外债,家中条件十分艰苦。为了让妻子能再嫁个好人家,过上好日子,不再跟着他吃苦受累,2008年,他强忍着内心的不舍逼走了妻子。随着家中四位老人的相继去世和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何留宽的负担减轻了,有了空闲的时间,头脑灵活的他便萌生了创业致富的想法。2016年春天,何留宽承包了村里的7亩废弃坑塘开始发展养鱼。为了帮助何留宽发展养鱼脱贫,村里的驻村扶贫工作队给他买了养鱼的书籍,还动员他参加乡里的免费扶贫技能培训班学习养鱼技术,并帮助他落实到户增收补助8000元,协调贴息贷款2万元。在他资金最紧张的时候,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还拿出自己的工资9000元借给他,让他购买鱼饲料。在党的扶贫帮扶政策的支持和他的自强努力下,何留宽当年就收回了成本。为扩大增收门路,2016年冬天,何留宽经人介绍,投资2万元从外地引进1只已怀孕的秋田犬,利用自家庭院进行养殖,一个月后便生下5只小狗,小狗满月售出后获利2.3万元。
何留宽作为一名残疾人,不等不靠,自强创业,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仅养鱼事业稳步发展,养狗规模也不断发展壮大,由最初引进母狗1只,发展到现在拥有大狗4只、小狗10只,于2017年年底实现了稳定脱贫。如今,何留宽不但自己脱了贫,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免费为村里群众提供养鱼技术指导,帮助带动村里何建立、何玉勇等农户发展养鱼,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党的扶贫政策好,让俺实现了脱贫致富,但俺不能忘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父老的支持,也要为脱贫攻坚做贡献。下一步,俺计划在继续发展养殖的基础上,在村里筹建食品厂、粉条厂和饲料厂,带动全村更多的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何留宽说起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赵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