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市眼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视光学中心就诊室走廊,走到第二就诊室,透过就诊室的玻璃窗,看到医生王华德被等待看病的患者层层围住。“小朋友,回家后一定注意少看电视、少玩手机。”王华德正在给一名小患者做医嘱。“你可以添加一下我的微信,孩子用药过程中或者眼睛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向我咨询。”王华德转身又对小患者的妈妈嘱咐起来。7月24日,记者在市眼科医院视光学中心就诊室见到了王华德。
王华德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现任市眼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治医师,擅长诊断治疗弱视、疑难屈光等问题,以及近视防控、角膜塑形镜及RGP的验配。
从医之路上,王华德是一位暖男。他常说,要做一位有温度的医生,所以在接诊患者的时候,他能把耐心和细心做到极致,他的诊室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患者到了这里都能得到他亲切温暖的接诊。对于患者在诊治时王华德不能详细解答的问题,他也会选择在微信上私信回复。
允许患者添加自己的私人微信,王华德在市眼科医院还算是第一人。关于本来上班就这么忙,为什么还要添加患者微信,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帮助患者解答问题,王华德说:“我的患者大部分都是小朋友,以近视和弱视患者居多。”现在家庭,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每次家长带着小朋友到这里来,看着家长关切的神情,王华德表示能感同身受:“我的近视小患者来复查,视力度数又增长了;弱视小患者的视力通过我的矫正后,并没有好转,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心里就很着急,更别说家长了。患者添加我的微信,有什么事情及时沟通,这样医患共建,更能让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网络,架起了医生与患者沟通的桥梁,通过网络平台,王华德和他的患者们成了好朋友。王华德也被患者亲切地称为“我的私人医生”。微信沟通,王华德耗费了很大的精力,渐渐地,他也意识到,仅仅是“一对一”的沟通、科普,能辐射的面积太小。全国有那么多的近视患者,如何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更好地保护视力;如何让家长在闲暇之余也能了解更多保护视力的知识,针对这些情况,他萌生了利用公众号做科普的念头。“只要是患者提出的问题,就代表其他人也会对这个问题有疑惑,我就用文字的方式,解答大家的疑惑。”王华德说。于是,王华德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眼科医师王华德”诞生了,一篇又一篇条理清晰的医学科普文章在深夜发布……
截至目前,王华德通过科研与科普相结合、护眼与治眼相结合的模式,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科普文章100余篇,并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好大夫在线等网络平台发布,让患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痛患者之所痛,急患者之所急”是王华德在从医道路上不断科研创新、勇克难题的原动力,让近视少发生、缓增长,弱视早治愈、早摘镜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也因为这个追求,敢向权威说“不”。“之前有一种眼病类似弱视,我们医生对这类病按照弱视治疗后视力并没有得到提高。”王华德说,各种检查就是查不出发病原因,因此这类非弱视性视力低下就被很多医生判定为患者自身眼睛发育有问题,无法治疗。“但是我不是这么认为的,视力出现问题肯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有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王华德说。后来有机会去参加省眼科年会,王华德希望在会上能听到权威专家对这类非弱视性视力低下的权威解释和解决方案。“结果,会上权威专家对这类非弱视性视力低下的诊断结论和处理方法与我们的基本一致。”王华德说,“在会上听到这样的发言真的失望。”参会回来后,王华德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决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华德终于找出了非弱视性视力低下的发病原因,研究出视觉训练方法,使以前发病原因不明的眼病病因明确化,让以前不能有效治疗的同类眼病得到了有效治疗,使眼视光专业得到了更深、更广、更高的发展,视觉训练已经成为继手术、药物之后的第三种有效治疗眼病的方法。王华德由此写的论文《视觉训练对非弱视性视力低下56例治疗观察》在中华系列北大核心期刊《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上发表,王华德的视觉训练方法也荣获我市第九届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医者仁心,奋战在视光前线的每一刻,王华德都殚精竭虑地想给每个孩子带来一个更清晰更健康的“视界”。在他的努力下,我市开展了可以有效控制近视发展的角膜塑形镜的验配工作,大大降低了我市少年儿童高度近视的发生率;开展了周边离焦功能性眼镜的验配工作,让更多少年儿童的近视发展得到优先遏制和减缓;他还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等学科技术有机整合,实施视力健康的动态监测和综合防治,在我市率先积极开展儿童近视防控工作,为学龄前儿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对学龄前儿童提前进行屈光发育监测,降低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率……不论是专业上的认真执着,还是与患者感同身受,所有的背后,都是他力求为患者提供热情贴心服务的结果。他整个人无不散发着医之大者的光辉,让人感慨,这真是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从医15年,正是因为王华德对专业技术孜孜不倦地追求,他获得了多项荣誉:个人承担市级科研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2篇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核心期刊;获得“市优秀中青年人才”“市卫计委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获号,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医生”。
谈到未来,王华德满怀憧憬:“在未来的工作中,还有许多需要自己努力的地方,希望自己能保持现在的状态,稳扎稳打,继续丰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服务。”
本报记者 管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