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金堤

怀念方成先生

□ 王泽培

一代漫画大师方成先生走了,带着他的幽默,带着他的童心,带着他对漫画艺术事业毕生的追求。同时,他也带走了中国的一个漫画时代。品味他留下的漫画作品,回顾与先生的点滴交往,无限感慨。他对事业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他对生活阳光豁达的乐观心态,他对朋友晚辈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记得那是1997年,自己在漫画创作上取得了一点成绩,想搞一个漫画展。领导给我建议,最好请一位著名漫画家题写一个展名。找谁写呢?思量半天,觉得自己虽然不时有作品在报上发表,但也仅仅是一个地方上的小作者,和北京的名家都不认识,人家会给写吗?最后,还是斗胆带着自己的一部分近作踏上了去北京拜访漫画名家的征程。去《工人日报》找何伟老师求教,访《北京晚报》请王复羊老师指点。两位老师不仅给点评了作品,还热情地一致推荐方成先生,说题写展名的话,最好去找他。寻着地址,怀着忐忑,几经辗转,终于敲响了位于北京朝阳区金台西路人民日报社家属区的方先生的家。这是第一次见到这位我国的漫画大家,是位精神矍铄、戴着眼镜的慈祥长者。

我赶紧自报家门,说明来意。先生和善地说:“哦,哦,你的漫画见过,但要我题写展名还得仔细看看你的画。我的字虽不如画出名,也是有含金量的哦。”几句略带幽默的话语,赶跑了我近距离面对大家的局促不安。

随后,先生认真仔细地一一看我带去的20多幅手稿。看完,他把好的和不好的作品分作两部分,逐一进行点评。他拿出其中一幅作品说:“这幅构思还行,就是画得粗糙些。”然后转向我问:“你这作品从构思到现在,画了几稿?”我答道:“用铅笔勾一下,就用美工笔直接画的,也算是第二稿吧。”先生听罢,皱起了眉头,严肃地说:“这不行。漫画是艺术,不管是构图,还是形式,包括线条,都是要美的,不是随便勾几笔就能成作品的。”说着,先生把我带到他的画案前,让我看他正在画的一幅作品的生成过程:先在白纸上用铅笔勾出作品草稿,经反复修改定稿,然后把确定了的稿子用毛笔勾出来。这时的线条不仅勾出了画面的图形,线条本身也有了气韵灵动的美感。接着是用宣纸蒙在底稿上再次用铅笔拷贝下来,最后才是用毛笔按照考下来的图形画出来。这样算来,从开始在白纸上起草到最后画在宣纸上的成品,已有五六稿了。原来先生那些大作,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这么精雕细刻弄出来的啊!人家是一艺术大家,还这么一丝不苟地对待一幅幅巴掌大的漫画。相比之下,我顿觉汗颜。虽是严冬,在方老身边我已是浑身发热、脑门津湿了。看完作品,先生又和我聊创作、聊生活,丝毫没把我当成一个无名的晚辈,就如对朋友般侃侃而谈。已近中午,他家的保姆开始张罗着做午饭,我识趣地赶快告辞。先生谦虚地说:“我写展名得认真,现在怕写不好,你明天来取吧。”

第二天,我如约赶来,见方老已写了横竖三幅“王泽培漫画作品展”让我挑。他说:“你在文联工作,会常接触书法家,我写不好了会让人家笑话。”方老的谦虚和认真让我万分感动。临别时,方老还特意从书架上拿了几本刚出的画集送我。“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门外寒风凛冽,但方老高尚的人格魅力、精湛的艺术魅力,如同春日拂面的清风,让我无比温暖。

岁月不居,时间如流,转眼已是20余载。如今方老虽已驾鹤西行,但他的作品已永远留在了广大读者的心中。他的《武大郎开店》成为漫画的经典;他对中国漫画事业的贡献永载史册;他对河南漫画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也永留中原大地,指引着后辈在漫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2018-09-11 □ 王泽培 1 1 濮阳日报 c21597.html 1 怀念方成先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