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通过创新保护生态环境?在知识产权领域,绿色专利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绿色专利统计报告(2014—2017年)》(以下简称《报告》,文中涉及数据仅对绿色发明专利进行统计)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活动非常活跃,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绿色专利拥有量逐步提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让全社会广泛认识到,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路走不通。正是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促进了我国绿色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绿色专利拥有量的提升成为必然趋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曹新明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绿色技术创新活跃
几年前,在青岛市城阳区,随着地方政府对污水排放标准的提高,当地污水处理厂的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彼时,从事城镇污水深度处理的北京工业大学彭永臻团队接手了这一项目,并根据当地污水实际情况,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发了改良版的脱氮除磷工艺,建立了针对这一工艺的实时控制系统,提高了脱氮除磷的效率。该项目不但为当地的污水处理厂解了燃眉之急,也成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的示范工程。
《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绿色专利有效量达13.6万件。其中:国内绿色专利有效量10万件,占73.5%;国外来华绿色专利有效量3.6万件,占26.5%。在专利申请方面,2014年至2017年,我国绿色专利申请量达24.9万件,年均增速高于我国发明专利整体年均增速3.7个百分点。《报告》指出,2014年至2017年,我国绿色技术的创新活动主要活跃在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材料、替代能源、节能减排4个技术领域,其中以污染控制与治理领域最为活跃。上述4个领域绿色专利申请量占同期中国绿色专利申请总量的近九成。
同时,《报告》显示,2014年至2017年,国外来华绿色专利申请量持续增加,维持年限比国内绿色专利维持年限长3年左右。日本、美国、德国、韩国和法国是来华绿色专利布局较为活跃的国家,以日本和美国最为活跃。日本在替代能源、节能减排、污染控制与治理和环境材料领域的申请量均居五国首位。
企业布局有待加强
《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国内有效绿色专利持有量排名前20位的专利权人中,15家为高校。而2014年至2017年,我国绿色专利申请量排名前20位的申请人中,国内高校有16家,国内企业仅有4家。国内绿色技术大部分掌握在高校手中。
对此,曹新明认为,从研发绿色技术到布局绿色专利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主攻研发,甚至承担着相关国家项目,很多研发工作已经走在了市场前面。而如今我国很多企业正处于从传统产业向创新、绿色领域发展的转型期,因此前期的绿色专利布局不足。
事实上,我国在绿色专利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探索绿色专利体系建设,努力在知识产权助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中国方案。我国已建立绿色专利分类体系,并构建了全球和中国绿色专利数据库。特别是2017年8月施行的《专利优先审查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可以请求优先审查。在政策支持下,我国一批企业也纷纷推进绿色专利创造与布局工作。
“相信在国家高度重视、市场前景广阔的情况下,今后我国企业将有更加强劲的绿色技术研发势头,由企业主导的绿色专利数量会更多。”曹新明表示。
据2018年9月14日《中国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