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如龙文化、姓氏文化、杂技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清丰单拐、范县颜村铺、台前孙口等红色革命文化,油田精神、‘三李’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是,我市并没有充分挖掘、归纳、整合,没有将这些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市政协常委、龙乡书院院长王殿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王殿卿认为,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说,经济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灵魂。城市或地区的魅力风采、格局品质及市民的精神风貌,取决于文化建设程度的高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龙文化、杂技文化为主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孝文化、忍文化、姓氏文化等传统文化没有被充分挖掘、发展,而诗经、造字、君子等甚至没有上升到文化层面。因此,我市文化产业显得过于单一,散而不凝、缺少文化合力,难以彰显文化特色。
为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从深度和广度上利用好我市文化资源优势,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王殿卿建议:一要将我市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开发,进行梳理、盘点、归纳、整合,统一归口于市级管理,萃取思想精华,统称“濮阳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简称“濮阳文化”;二要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引进海内外文化方面的名师大家,重用民间文化人才,建立“濮阳文化”人才库,从而建设“濮阳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体系;三要以“让濮阳文化走向世界”为主题,每年定期举办“濮阳文化”国际高峰论坛,打响濮阳的文化品牌。本报记者 李世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