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落地。《办法》将银行理财销售起由5万元点降至1万元,公募理财可通过公募基金间接入市等也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
股市震荡,购买理财产品还能否享受“稳稳的幸福”?对一心求稳的投资者而言,又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近日,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周明。
监管新规相继落地 银行理财呈三大变化
股市震荡,“宝宝类”货币基金收益缩水,更多的投资者将理财产品作为避风港。随着监管新规的相继出台,银行理财都有哪些变化?
某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就网点来看,投资者还是更青睐预期收益型产品,对于业绩基准型产品、净值型理财,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
周明表示,除了理财门槛的降低,此外银行理财已经发生了诸多改变。银行理财呈现三大变化:保本型理财渐渐退出市场;预期收益型理财逐渐被业绩基准型理财取代;封闭式理财向开放式理财转变。
打破刚兑成趋势 投资者要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公募理财可通过公募基金间接入市,无疑加大了未来银行理财的甄选难度。周明表示,打破刚性兑付将成趋势,《办法》扩大了银行理财的投资范围。因此,投资者要培养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挑选产品。
对于大众投资者而言,如何避免选到与自己不适应的产品?周明表示,投资者可以查看理财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产品说明书上会有收益类型、风险等级、适应人群、投资范围、收益来源等信息。
投资先求稳 不要让自己立于危墙之下
今年年初以来,央行已经进行了4次降准操作,随着资金面的宽松,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类”货币基金收益屡创新低,年化收益降至3%左右。
“富贵险中求,高收益产品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如果想博取高收益要注意分寸。”周明表示,未来中低收益将成常态,投资者需有更多的求稳心态,渐渐适应3%~4%的中低收益。
对缺乏专业知识的大众投资者的建议
周明建议,投资者要做自己熟悉的产品,理财不要让自己立于危墙之下。他提醒投资者,尽量选择中低风险的产品(可查询产品说明书查询风险等级),避开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产品,多家银行推出的短期流动性理财产品、大额存单、理财产品等,既可以保障一定的流动性,也有更高的收益。此外,还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专业理财师,让专业的人帮助判断。
据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