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风、寒、湿一年四季都有,只是每个季节表现出来的形态不一样。夏季多暑湿,冬季多寒湿。如果不注意保养身体,致使寒湿侵袭人体,那么疾病就会一波接一波袭来。其中,寒湿导致的疾病病程较长,病种多样。
寒湿是万病之源
中医里有六淫邪气,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其中,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淋雨涉水、汗出当风、贪凉露宿,会使外界环境中的寒邪进入体内;常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可致寒从内生,造成体内阴气过剩、阳气受损,表现为怕冷、易腹泻、感冒、身体乏累、口唇色淡、尿频等,睡眠和食欲通常也很差。
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寒邪入侵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出现恶寒无汗、颈项发紧、周身疼痛等症状。寒入侵经络关节则导致筋脉拘挛,肢体伸屈困难、疼痛,最后入侵至脏腑,伤及阳气。而且,寒邪容易与湿邪和风邪结伴,形成风寒与寒湿。中医讲“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意为寒湿更伤身体,如风湿性关节痛的主要祸因就是寒湿。
另外,体弱的人更易遭受寒湿的侵袭。中医认为,“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意思是说,体质虚弱的人,阳气不振,难以祛除寒邪,进而湿气侵袭,以致血运不畅。尤其是久坐不动的上班族,容易出现寒和瘀的双重特征。寒气引起气血瘀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表现为肿瘤。
五个部位最易受寒
寒邪伤人由外而入,尤其容易侵袭人体的五个部位。
第一是头部。头为“诸阳之会”,突遭雨淋或冬季不戴帽子,寒湿就会侵袭头部,出现头痛、头昏、头部沉重的症状。晚上洗头后湿着头发睡觉,寒邪也容易入侵,所以一定要擦干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后再入睡。
第二是肩颈背部。此处受寒日久,可引起颈椎病、肩周炎、背痛等病征。经常按摩大椎穴可振奋阳气。最简便的方法是两掌心搓热捂在大椎穴处(低头时颈后突起最高点的凹陷处),或者在洗澡时调高水温,用热水冲大椎穴五六分钟。天冷外出最好戴上围巾,穿个马甲。
第三是口鼻。冷饮会把寒气带入胃部,胃寒则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鼻是空气进出的通道,寒气可以随呼吸侵入肺部,导致寒痰咳嗽等症。
第四是前胸和腰腹。前胸有膻中穴,长期寒瘀可致乳腺结节等症;腰部有命门穴,受寒会引起腰痛;腹部有神阙穴(即肚脐),女性穿衣露脐会导致腹泻、痛经、不孕等。
第五是腿脚。中医常讲,“寒从足下生,病从寒中来”,一些人喜欢光着腿、露着腰,甚至到了秋冬还不穿袜子,这样很容易诱发老寒腿、膝关节炎等。建议平时多用热水泡脚,还可以在水中放一些生姜、花椒,以促进腿脚的血液循环。足部特别怕冷的人,睡觉时不妨穿上袜子。
冬季驱寒三字经
时值冬季,天气渐寒,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寒邪侵犯人体。
1.顺时令。多吃时令蔬果,如苹果、萝卜、白菜等。一日三餐要有规律,早餐重营养,午餐要吃好、吃饱,晚餐宜清淡、易于消化。
2.晒太阳。午后太阳当头时,晒20分钟左右,让阳光温煦头顶中心的百会穴,可起到通畅全身经脉、养脑补阳的作用。下午四点后则可以背对阳光晒后背,最好是边晒边拍打按摩,有助于调理五脏气血。
3.迈开腿。“动则生阳”,阳气足,寒湿就容易排出。秋冬季节,可以选择天气暖和的时候到公园慢跑、散步、骑车等,最好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
4.少熬夜。熬夜的人大都会有类似的感受:一到凌晨三四点钟就会手脚冰凉、浑身发冷、脑子不听使唤。这其实就是熬夜导致的气血内耗,寒邪乘虚入侵人体阻塞经络的表现。
因此,冬季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防寒邪伤身。建议作息调整为“早卧晚起”,如果时间允许,躺到阳光照耀时再起床最好,可以躲避寒邪,避免阳气受到扰动。
5.控情绪。越是冬季越要把控好情绪,用恰当的方式宣泄情绪。特别是中老年人,要高高兴兴,学会宽厚待人待事。魏亚林
市中医院协办
电话:0393-4416620
网址:www.pysz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