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金堤

珍妃井旁叹珍妃

□ 郁溪

一口古井,直径不过三十厘米,阴冷潮湿,偏卧于宫阙的一隅;一个女人,清丽温婉,冰肌玉骨,在光绪柔软的目光里娇艳。有一天,井吞噬了女人,女人在井中香消玉殒。

要是平常的女人,这口井自然还是平常的井。这个女人确实太出格儿:她在井中搅出的浪花,打湿了历史的青苔。她的幽怨化作一朵白莲,于井中凄美地绽放。女人的故事,则穿透了井口封压的石头,四处飘飞,被风吹得满世界都是。从此,这口井便因这女人而出了名,这女人也因这口井让生命有了色彩。这口井,就是珍妃井;这个女人,就是珍妃。

关于珍妃的死因,《清史稿》如是记载:投井自杀。这样写既让珍妃得了一个殉节的美名,又替慈禧老佛爷开脱了罪过,可谓一举两得。这是清朝的正史,为清朝的遗老所编,在史册上确实权威过一段时间,但它带有太多的粉饰色彩,可信度并不高。老佛爷驾鹤西去,珍妃的死因被宣统的老爹爱新觉罗·载沣改为由崔玉贵投入井中溺死。后来,一个叫何荣儿的晚清宫女走出清宫,写了一本《宫女谈往录》,又经大量史料印证,珍妃被崔玉贵投井似乎更符合事实。

自杀也好,他杀也罢,反正珍妃得死,她必须死。珍妃之死,死于天子的宠爱,这是间接原因,而置珍妃于死地的直接原因是她遇上了一个太强势的政敌:慈禧太后。

前一个原因似乎有点悖于常理:谁有那么大的胆子敢动一个堂堂国君心爱的女人?问题是当时的天子光绪,虽贵为五鼎之尊,却不过是个摆设,有名无实。他从四岁入宫,到死也未摆脱慈禧的操纵,这皇帝当得够窝囊。他又不甘认命,惹出事来,到头来却没有勇气拼个鱼死网破。

光绪帝有一后二妃,皇后是慈禧安插于光绪身边的眼线,和慈禧一个鼻孔出气。光绪本来就对其怀有敌意,再加上她又大光绪三岁,且不够漂亮,自然不招光绪待见。而珍妃就不同了,据《国闻备乘》记载,唯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帝共食饮共乐。德宗尤宠爱之。

是呀,这样的女人,除了慈禧之流,搁谁能不喜欢!珍妃十三岁入宫,天真烂漫,活泼开朗,乖巧可人。光绪久居深宫,长期受慈禧压制,他需要释放,而珍妃的性情正好可以给光绪解压。再者,珍妃从小随伯父在广州长大,当时的广州是五口通商最主要的港口城市,开放最早,决定了珍妃新潮时尚,喜欢新生事物。这与光绪的维新思想不谋而合,二人仿佛心有灵犀。

光绪与珍妃,真可谓志同道合的知音。光绪宠珍妃,宠得一塌糊涂。珍妃喜欢女扮男装,甚至穿了光绪帝的龙袍在后宫游荡,那龙袍居然被这小丫头当成了一件简单的玩具,以为可以穿着玩玩,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清宫里有那么多繁文缛节,怎能任一个小丫头肆意践踏,自然会招致惩罚,但这个小丫头就是不长记性。光绪也处处包容她、溺爱她,冷落了瑾妃还不算,连皇后也碰都不碰。这光绪也真是,你以为你是谁,那皇后是你能惹得起的吗?人家背后是老佛爷,你不叩头烧香,也多少来点逢场作戏,哄哄那女人也算啊!他倒好,把他的正宫娘娘当成了空气。难怪那女人总是气得翻白眼,对珍妃是豆腐里也要挑骨头,天天去老佛爷那儿搬弄是非。

光绪也是爱得发了晕,居然敢动用国库里的珍珠翡翠,给心爱的女人做了一件珍珠袍子。那袍子熠熠生辉,光彩照人,穿在身上美倒是美了,只是美得老佛爷怒火中烧:连我都没这么排场过,你一个妃子居然打扮得比我还华贵,真是胆大包天!结果收了袍子,顺便扒了珍妃的衣服,打了她三十竹竿子,让她领受廷杖之苦。脱衣挨打,这以前是惩罚大臣的,用这个方法对付一个妃子,这在史册上极为罕见。而这个惹祸的皇帝,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女人受惩罚,却无力保护。

借着皇帝的宠爱,珍妃也有点任性矫情,不知低调,得了好便到处嘚瑟,让皇后又气又恼,天天恨得牙根疼。真不知珍妃那么伶俐的人儿,怎么能那么得意忘形。要是你老公能像秦皇汉武那样大权在握,你怎么显摆,没人敢寻你的不是。问题是你这位老公在老佛爷面前大气儿都不敢出,你居然不知收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算你生得一张让人忌妒的脸,这不是你的错,但你以此自矜,招惹是非,惹麻烦上身,这又能怪得了谁呢?你如果一直待在深闺人未识,也许能颐养天年;如果嫁一个风流才俊,也许世间又多了一对神仙伴侣。以你的脾气,真的不该走进皇宫。

侯门深似海,皇宫更是比海深。你从一个十三岁天真烂漫、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到二十四岁闭月羞花的大美女,你的秉性,你的容颜,从踏入皇宫的那一天,就决定了你定会受到帝王宠爱,也决定了你的生命之花必然在盛放中惨然凋零。

慈禧太后把珍妃视如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自然有她的理由。如果珍妃仅仅是因为任性淘气,破坏老祖宗的规矩,老佛爷也许会念她年幼无知而法外开恩,赏她几个耳光或一顿棍子也就罢了,还不至于要她的性命。关键是在光绪和慈禧的帝后之争中,珍妃是一个重要人物。

光绪大婚之后,慈禧口头上要归政于光绪,实际上仍大权在握,不肯松手。光绪帝雄心勃勃,想励精图治,干一番事业,希望通过戊戌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的这一举动损害了慈禧的利益,老佛爷便放下念珠,大开杀戒。在这场帝后之争中,珍妃大力支持光绪的戊戌变法,为光绪网罗人才,培植势力,向慈禧发起权力的争夺战。如果珍妃明哲保身,再漂亮也别和皇后争宠,再有才也别和太后争权,她至少不会死得那么快。但那样她就不会成为珍妃,不会成为死后仍能拽住世人目光的女人。

戊戌变法经历了一百零三天,最后以失败告终,光绪被禁于西苑赢台,成了无枷之囚。珍妃更惨,被打入冷宫,节日里还要跪听一个老太监的训斥。但愿天家千万岁,此身何必恨长门。身处冷宫的珍妃,还不忘对心爱的人致以深情的祝福。

那一年,八国联军用枪炮叩开紫禁城的大门,慈禧传谕西狩。什么西狩,明明是仓皇逃跑,真是死要面子,硬往自己脸上贴金。这时慈禧也逮着了处死珍妃的时机,她让人带来在冷宫里待了两年的珍妃,说国难当头,她要弃城而逃,带上珍妃不便,留下她又怕她年轻貌美,以后弄出什么丑事,有辱皇家颜面,珍妃可选择自我了断。不承想珍妃居然说,你去哪我管不了,但皇帝应留下主持大局。这句话像一把刀子,直捅在慈禧的心尖上。慈禧不傻,她知道如果把光绪留下,光绪自然会总揽各种势力于麾下,以后不管是战是和,光绪都能坐稳帝王的宝座。等战乱平息,她玉辇回銮,就成了一个毫无用处的老太婆,再想一手遮天,那是痴心妄想。

慈禧勃然大怒,下令把珍妃投入井中。有诗叹曰:金井一叶堕,凄冷瑶殿旁。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沟水空流恨,霓裳与断肠。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

珍妃死了,珍妃井上的月亮照样升了又落。传说月光里,珍妃的幽魂总在井边独自徘徊,给珍妃井又盖上了一层神秘的轻纱。

流年似水,人事变迁,珍妃死后名分却不断抬升,位至恪顺皇贵妃。那又能怎样呢?

2018-12-04 □ 郁溪 1 1 濮阳日报 c26430.html 1 珍妃井旁叹珍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