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决执行难”活动开展以来,台前县人民法院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实现了执行工作模式的重大转变,执行工作质效稳步提升,执行工作外部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高,有力促进了诚信社会建设。
综合治理破解执行难题。化解执行工作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台前县人民法院党组充分认识到,执行难影响的不仅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影响公平正义的实现,关系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此,该院党组积极向台前县委、县政府进行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为切实解决执行难题,台前县委专题听取执行工作汇报,县四大班子领导把解决执行难纳入决策“大盘子”,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支持人民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意见》;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换届时,将是否为失信被执行人作为入选资格审查的重要条件;县政府划拨专款解决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人员经费;县委政法委积极协调县人民检察院、县公安局、县综治办等部门建立了攻坚执行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合力解决案件执行中的具体问题;与县公安局联合,在全市法院系统率先成立了打击拒执罪办公室。县发改委与县人民法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主动见证执行、参与发放执行款,为县人民法院撑腰打气。全县媒体记者深入一线,全方位报道执行战果。全县形成了人大、政协、公安、检察、法院紧密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有利执行大环境,促进了“基本解决执行难”活动的良性开展。
深入探索执行警务化。台前县人民法院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确立了“抓法警,促执行;抓执行,促审判,从而带动全院整体工作上台阶”的指导思想。一是加强人员保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招录了16名身体好、素质强、学历高、有专长的聘任制法警,实行合同制管理。目前,院法警队人数达23名。二是加强组织保障。原法警队仅有1名队长,现在配备队长、政委各1名。法警队设置3个中队,配齐3名中队长,健全了法警队体制。三是强化法警素质保障。加强法警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提高法警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付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四是加强物质保障。配备了警车4辆,执法记录仪、单兵装备共计20余套。通过执行警务化,有效提高了执行效率,解决了消极执行、选择执行、乱执行等问题。
网络司法拍卖常态化。台前县人民法院充分利用网络司法拍卖解决执行案件。在查到失信被执行人有车辆、房屋等财产后,立即依法对失信被执行人的财产予以评估拍卖,力争案件在期限内执行完毕。今年1至10月份,台前县人民法院共进行网络拍卖67次,涉及标的40件,成交14件,成交金额达1491.37万元,为当事人减少佣金50余万元,有效破解了查扣资产变现难题。在拍卖过程中拓宽拍品的种类,成功拍卖了151*****333等3个失信被执行人的手机号,成交金额5.2万元,开创了河南法院系统司法拍卖手机号的先例。
积极探索执行救助机制。台前县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执行救助机制,运用司法救助手段和社会力量对生活困难的申请执行人加大救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执行不能”“执行难”的现状。如,朱某、吕某申请执行丁某机动车交通责任事故纠纷一案,失信被执行人丁某因无力偿还赔偿款而举家外逃。通过查询,失信被执行人为贫困户,家中也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申请人吕某年仅10岁,后续治疗仍需巨额费用。鉴于此种情况,该院向朱某、吕某司法救助10万元。同时,通过县委政法委与台前慈善总会进行申请协商,最终为朱某、吕某争取到1万元的慈善捐助金,使吕某得以继续治疗。执行干警除了积极寻找失信被执行人丁某下落及其财产外,鉴于案件确属“执行不能”,为使申请人朱某得到更多的治疗费用,执行干警又将朱某的病情和案情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了介绍,发起筹款求助。综合运用司法救助、扶贫措施及民政救助、轻松筹等社会救助方式,对生活困难的申请执行人彰显司法关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执行不能”“执行难”的现状。台前县人民法院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台前支公司在全市率先推出执行救助保险,打造“人民法院+人民保险”的法保联动合作模式,拓宽了司法救助渠道,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集中执行常态化机制。台前县人民法院党组把执行工作列入首要办案任务,院长到执行一线督导执行攻坚,组织开展执行活动。自2016年4月以来,该院先后组织开展了“重拳出击 宣战执行难”“春雷行动”“夏季雷霆”“秋季飓风”“百日执行攻坚”等专项行动,在全县掀起了执行攻坚热潮,执结了一大批“骨头”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树立了法律的威严,受到了申请执行人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