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市工业总产值为5.3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3.13%,轻重工业比例为17.8∶83.2。
201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805.96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0.6∶49.4。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25.94亿元,实现利润228.25亿元。
在3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市始终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工业经济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性到多元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企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为我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发展工业的脚步不曾停歇
工业,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濮阳历届市委、市政府均对发展工业高度重视,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形势,对工业发展战略部署进行调整。
1975年,濮参1井喷出工业油气流,中原油田诞生。1983年9月,为支援中原油田勘探开发,国务院批准成立濮阳市。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濮阳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石油化工城市。
20世纪80年代,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经济体制改革各项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双增双节”运动,持续推进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租赁经营,改革流通和金融体制,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促进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再加上其他原因,我市工业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工业兴市”为指导思想,以石化产业为主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001年以后,我市坚持实施“以工立市、以工富市、以工强市”发展战略,把工业放在突出位置发展,着力打造三大产业基地、培育八大支柱产业、壮大十大企业集团、建设八个工业区,工业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开始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2010年,面对供应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支撑作用不强、重大项目谋划建设不足、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八大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现有企业改造提升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途径,加大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力度,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型产业,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增强企业整体实力。
目前,我市工业经济进入了转型发展新时期。经过不断调整,我市工业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21.4∶54.6∶24.0变为2017年的10.4∶54.5∶35.1,全市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产业带动转变为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基本形成了以石化产业为主导,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羽绒制品、林纸林板等产业为支柱,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具有较强特色优势的工业体系。201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32家,完成增加值805.96亿元。(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