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农村红白事参照标准,大力推广“彩礼不超6万元、酒席莫超300元”和白事简办“不摆酒席、一碗菜全覆盖”的移风易俗措施。
2016年11月至2019年1月底,我市2000多个行政村制订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坚持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坚决摒弃因婚借贷、婚后还账尤其是让老人背账还账陋习,坚决杜绝哄抬彩礼现象。
由于工作突出,我市先后于2017年和2019年1月22日,两次在全省移风易俗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推动移风易俗 政府来主导
婚丧礼俗改革关乎脱贫攻坚,关乎乡村振兴,关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全国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强力推动移风易俗和婚丧礼俗改革,市、县、乡、村四级均成立了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2016年12月27日,台前县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台前县农村红白事参照标准指导意见》,县委书记亲自动员,大力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彩礼不超6万元、酒席莫超300元”等移风易俗措施,在全国引起热议。
随后,我市各县区均出台了参照标准,将移风易俗工作列入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列入文明乡镇、文明村、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标准,加强督导检查和评比奖惩。
为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我市强化宣传教育,层层召开党委会议、支部大会、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深入宣传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办红白事的重要意义,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组织开展“四下乡”活动,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小戏,传唱《文明乡风七字歌》,宣传红白事大操大办的社会危害,吸引广大群众主动投身移风易俗行列。
干部来引领 群众自管自治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好的党风政风,能凝心聚力、影响民风。
我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润物细无声中推动移风易俗。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党员和公职人员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关于在党员中带头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所有村小组长以上党员干部签订相应承诺书,并且以身作则,否则就要被追责。
我市还建立市、县区、乡镇办、村居四级微信群联络机制,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党员干部进行说服教育,对触犯“红杠杠”的党员干部进行问责。近年来,我市25名党员干部因违规办理红白事被约谈、责令整改,3人被行政问责。
与此同时,我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开展自管自治,让群众自觉抵制和摒弃因婚丧事大操大办返贫致贫现象。
将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员充实到农村红白理事会,由村党员干部或德高望重的人担任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制订《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具体条款。目前,全市行政村实现了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对于不按规矩办事、带头破坏《村规民约》的村民,村“两委”班子成员和理事会成员及时出面制止。对不听劝阻的,坚决予以曝光,列入黑名单,理事会成员集体不参与其红白事。
推动移风易俗 群众都说好
2月1日,提起推进婚丧礼俗改革的好处,台前县清水河乡南葛村村民王效军激动地说:“我结婚一共花了不到4万元。要是往年,得有车有房,还要‘万紫千红’彩礼,我得花30多万元,至少要10年才能还清结婚债。”
节省出来的彩礼,经过政府合理引导,变成了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推手。近年来,我市乡镇、村干部对有适龄婚嫁青年的家庭进行面对面宣传教育,提倡“不要房、不要车,自己家业自己创”的自强创业观,鼓励支持1000多对小夫妻创办了特色养殖、菌类种植、服装加工等致富项目;开设农商行新风贷,为3000多对新事新办的青年提供了2143万元创业贷款;举办集体婚礼15次,营造文明节俭的婚俗新风尚。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疏堵结合,将治理高价彩礼与推进乡村文明新风尚结合起来。在全市深入开展评选五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近年来,全市共评选县、乡“好儿媳”“好儿子”“好公婆”“好家庭”3000多个,评选五星级文明户1.8万户,善行义举榜上榜群众14.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