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面膜浑水摸鱼蹭热度
做完微整容手术后,陈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名为“寡肽舒缓修护蚕丝冰膜”的医美面膜,不料,使用后皮肤瘙痒。“找医疗机构鉴定,才知道用的面膜其实就是普通面膜,真是害人不浅。”陈女士说。
医美面膜属于医疗器械,注册为“械字号”;普通面膜属于化妆品,注册为“妆字号”。陈女士购买的这款面膜是注册为“妆字号”的普通面膜,但其广告称可在做完医美项目后用来修复皮肤。一些美容诊所向客户大力推荐,称该面膜“褪红、消炎效果很好”。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医美面膜被称为“医用敷料”,用于皮肤病治疗和美容手术的术后修复,成分多是透明质酸、活性胶原等,主要在医疗机构销售。
“‘械字号’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医疗器械标准生产,要求更严格、更规范。”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莫秀梅说,医美面膜成分比较单一,针对性更强,防腐剂等添加少,安全性较强,可直接用于皮肤伤口。
医美面膜逐渐走红,一些普通面膜也来蹭热度。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大量普通面膜以医美面膜名义售卖。例如,一款名为“伊肤泉舒缓修复保湿面膜”的产品,在宣传中写着“医美”字样,声称可用于微针、水光等医美手术的术后修复。但记者查询发现,这款产品只是普通面膜。
在朋友圈里,还有一些号称进口的医美面膜,产品说明上却找不到任何备案信息。
莫秀梅说,普通面膜冒充医美面膜存在不少隐患。普通面膜含有香精、添加剂等成分,如果是用于美容术后或者有伤口的皮肤,存在风险。
记者暗访:一片三四元面膜贴医美标签售价15元以上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化妆品生产厂家瞄准这一市场,把普通面膜贴上医美标签,通过微商、直播、美容诊所等渠道销售,价格翻了几倍。
在国内规模最大的化妆品展示交易中心广州美博城,记者随机走访了多家化妆品生产加工厂。这些厂家都表示,可以代工生产医美面膜。一片面膜的订单价三四元,销售价15元以上。有商家称“卖得很好”“太便宜了消费者不会信”。
广州楚美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款水涟肌透明质酸多肽修护面膜,显示化妆品生产许可证为“粤妆”。工作人员称,此款面膜没有添加防腐剂、香精等成分,在皮肤损伤的情况下使用也不会感染,不会滋生细菌,跟“械字号”的面膜差不多,“生产了两三年,没有发生不良反应”。
“这里大部分医美面膜都不是‘械字号’。‘械字号’面膜和‘妆字号’面膜配方差不多,就是证件不一样。”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人员说,他们的面膜可以用于痘痘肌、晒伤、祛斑后的人群,一些美容诊所长期进货。但记者在该公司生产的一款修复面膜上看到,产品成分表上有一项居然标注着“肌肤”。
一些宣称代工医美面膜的厂家介绍,微商群体是他们的主要客户。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展示了一款名为“医美·玛蒂莎”的“妆字号”面膜,包装说明称适合“激光及微针疗程损伤肌肤”。工作人员说,他们的客户大部分是网络主播,一些主播每周进货上千盒。一盒面膜进货价格不到30元,销售价格却上百元。
电商平台应加强审核,对微商等加强监管
根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规定,化妆品的广告宣传中不得有“化妆品制法、效用或者性能有虚假夸大”“宣传医疗作用”的内容。一些电商平台对化妆品广告宣传也有相关规定。
但事实上,一些卖家明目张胆地违规销售,却没有引起电商平台的重视。广东省医学会医事法学分会主任宋儒亮认为,电商平台应加强审核与监管,否则一旦发生消费纠纷,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对电商平台,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售卖,由于私密性强、规模小,监管相对更难。”宋儒亮说。
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从事经营活动,依法需要取得相关行政许可的,应当依法取得行政许可。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微商、代购、主播等经营者都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拥有营业执照,否则会面临处罚。宋儒亮表示,社交平台应该加强把关,对微商经营者进行资质审核与监管,并与监管部门数据共享,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监控。
宋儒亮认为,对于超过审批许可范围的经营宣传、打着医美旗号误导消费者和虚假宣传的情况,监管部门应该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打击和处罚。
“虽然安全性较强,但医美面膜也不是人人都适用。医美面膜针对的是皮肤创伤、皮肤修复,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些使用正规‘械字号’医美面膜后过敏的情况也不少见。”莫秀梅建议,消费者应该避免盲目跟风,尽量通过医院、药店等正规平台购买。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