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发挥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的示范带头作用,解决“谁来干”的问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就在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要发挥群众主心骨、发展领头羊、稳定顶梁柱的作用。群众担心种植甜瓜效益不好,紫阳村党支部书记吴自胜和村委会主任吴现如分别带头认领6个大棚。两期工程126个大棚如期建成投用后,当年棚均收益3万元。目前,紫阳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种植面积超过500亩,年销售产值3200万元。群众担心种植芦笋没有经验,东王村党支部书记梁社花在自家责任田尝试种植了10亩,通过聘请专家、购买书籍、上网听课等方式带头学习,并积极向种植户传授种植经验,打消种植户的顾虑,推进园区规模不断扩大。群众担心种植山药销路不好,闫村党支部书记邵建设自费到一线城市农贸市场对接联系销售渠道。现在,武联防山药种植基地面积超过6000亩,亩均收益超过万元。
发挥土地流转的保障作用,解决“没有地”的问题
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千口镇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是通过“引外力”,完善土地流转程序,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与专业合作社、种植农场、种粮种菜大户签订奖扶协议,解决承包土地细碎化问题。二是通过“兜家底”,将村集体“边角经济”、闲散空地、废旧坑塘地块流转连片,把地垄、边角都利用起来,达到“1+1>2”的效果。三是通过“促内力”,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干部和镇直职工的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引导在外务工人员、经商成功人士、国家公职人员等支持和配合土地流转工作,涌现出了库庄村委会主任库高举等一批拿好地换孬地、拿整块地换零散地的优秀党员干部。四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瓜果蔬菜、食用菌等农业产业基地,带动全镇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目前,全镇流转土地1.3万亩,探索出一条具有千口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发挥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作用,解决“钱哪来”的问题
对于镇、村两级来说,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需要抓集体增收,“找米下锅”。上级有资金、有政策,这就要求镇、村有项目做载体、平台。
千口镇通过积极争取上级产业扶贫、土地整理、“小农水”、革命老区提升等项目,协调专项资金近2亿元,实施道路硬化、新打机井、开挖排水沟、铺设地埋线、建设桥梁等农田水利工程,完善了孟庄、紫阳、良善、赵庄等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的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