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的濮阳市,所辖5个县和开发区均有贫困人口,涉及74个乡镇、457个贫困村、63833户贫困户、201418名贫困人口,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工作任务重。
近年来,特别是2017年年初以来,我市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唱响了一曲砥砺奋进的脱贫攻坚凯歌。
2013年至2018年,我市32.43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499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年底的13.84%,降至2018年年底的1.72%。
今年5月9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濮阳县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标志着我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探索中再次迈出了坚实步伐。
健全机制夯基础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先后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专题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为各地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抓手、绘就了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
党有号召,我有行动。我市迅速建立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指挥机构,并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市级领导任指挥长的14个重大专项工作指挥部,加强对行业扶贫政策落实的组织领导,推动扶贫政策落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市委、市政府结合濮阳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转、扶、搬、保、救、教、金”七路并进工作思路,出台《濮阳市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等系列扶贫政策,构建了全方位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任务既定,重在落实。我市明确每名市级领导联系1个脱贫攻坚重点乡镇、1个深度贫困村,分包2户贫困户,拿起绣花针,戴上放大镜,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指导分包乡镇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聚指成拳、齐抓共管的扶贫大格局逐步形成,协调联动、合力攻坚的成效逐步显现。
产业发展激活力
走进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食用菌基地,260余个白色塑料大棚整齐排列,村民卢利伟正在搬运刚刚采摘的黑皮鸡枞菌。收菇忙时,她还得雇上七八名村民帮忙。凭借食用菌种植,卢利伟不仅摆脱贫困,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老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我市围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市、县两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产业发展,努力探索企业带动提供用工岗位、发展特色种植业、发展养殖业、组织培训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公益服务岗位、入股分红资产收益、发展光伏扶贫项目、发展智慧扶贫电商扶贫项目等8个增收渠道。
2018年,我市实施种植、养殖、加工等项目341个,带动贫困人口25万余人次,月均增收1200元;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点1442个,其中贫困村电商扶贫服务点515个,吸纳40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43家旅游企业结对帮扶30个贫困村,带动贫困人口3070人增收;累计建设319座光伏电站,发放光伏收益资金3698.65万元,带动近2万户贫困户增收。
各县区还立足资源禀赋,挖掘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
台前县将扶贫车间建在各村村口,新建和改扩建精准扶贫就业基地124个,在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同时,不耽误群众兼顾家务,“留得住妈,拴得住娃”的产业发展模式获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称赞。
南乐县着力探索“公司+种植养殖+贫困户”扶贫机制,新建标准化瓜菜、食用菌大棚292座,新增黄梨、雪桃经济林面积1.83万亩,带动贫困户1749户,户均年增收1.3万元以上;依托禾丰、德信等龙头企业发展肉鸡养殖,带动贫困户1100余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
…………
金融活水助发展
由于上了年纪,67岁的濮阳县徐镇镇杜寨村村民杜章书,连外出打工的机会也没了。有着丰富养鹅经验的他,因为缺少发展资金,只能望“鹅”兴叹。2016年4月,濮阳县农信社了解到杜章书的情况后,扶持他在承包地上建起养鹅场,为其发放贷款5万元。“头天递材料,第二天贷款就批下来了,就跟做梦一样。”得到支持的杜章书,对摘掉“贫困帽”充满了信心。
金融是推动产业扶贫的“消贫利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是保障。必须坚持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发挥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作用。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濮阳市金融扶贫贷款指导意见》,建立政府、银行、担保、农户等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金融扶贫模式,积极完善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截至目前,我市已建立6个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74个乡级金融扶贫服务站、2866个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完成了全市所有贫困人口信用评价。
2018年年初以来,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7.08亿元,新增贷款户数40728户,当年新增户贷率48.38%;历年累计贷款金额26.32亿元,历年累计贷款户数54071户,历年累计户获贷率64.23%,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实施保险扶贫工程,中原农险濮阳市分公司和人保财险濮阳市分公司通过“保险+就业”扶贫模式,共吸纳6192名贫困人口担任助理协保员,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260元的标准发放工资,分别支付就业扶贫资金1430.76万元、288.9万元。
金融活水的注入,激起产业扶贫的“一池春水”,我市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发展。
政策兜底保民生
濮阳县八公桥镇西韩信村的王银省,是典型的因病致贫贫困人口。2016年年初患上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她,住院治疗花费50余万元,除了新农合封顶补偿20万元、大病保险报销9.8万元,剩余21万元的外债令家庭不堪重负。村干部说,县里有贫困户大病救助基金,可以帮她申请一下。没多久,县政府的10万元救助金就发到了她手里。
无收入、低收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贫困群众,他们脱贫之路又在何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就是答案。
实施健康扶贫。贫困人口在公立医院就医,免除挂号费、门诊诊查费、门诊注射费,减免门诊检查费,2018年我市共为8500名贫困人口减免费用25万余元。健全“3+3+N”健康扶贫救助政策体系,即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慈善救助+各县区自主探索的保障政策(商业保险、政府兜底保障等),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2.69%。2018年,我市共为5115名农村贫困人口支付大病保险待遇5234万余元,为1.5万名困难群众报销大病补充保险费用2216万余元。
实施教育扶贫。2018年,全市共发放资金5225.6万元,受益学生9万余人;免除学费和住宿费335.3万元,受益学生4078人。强力推进“全面改薄”工作,改扩建校舍5.1万平方米,覆盖65个贫困村。实施“两区”支教计划,157名教师到濮阳县、范县、台前县农村学校支教。
实施危房改造,强力推进“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清零。2018年,我市投资2.48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4万余户,惠及贫困人口4.38万人。
针对贫困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困群体,我市把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3450元,实现“两线合一”,2018年发放低保金5457.42万元,惠及建档立卡农村低保户25008户44169人。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予以特困供养,累计发放特困资金2138.43万元,惠及农村特困供养对象8039户8254人。对患病且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因人口给予医疗救助,累计发放救助资金983.04万元,惠及贫困人口16568人。
党的领导是关键
南乐县谷金楼乡后岳连村贫困户晁培坤,于2018年7月被查出患有心脏瓣膜炎。24万余元的手术医疗费用,令一家人愁云惨淡。县纪委驻村第一书记马大川了解情况后,积极申报新农合、大病救助等待遇,使晁培坤自付费用降到不足3万元。在马大川的帮助下,晁培坤还建起菌菇棚,仅去年就收入6万余元,开心的他直言“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实施精准扶贫、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我市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双联四推六覆盖”活动,即通过单位联村、党员包户,推进村级班子建设、推进精准识别、推进精准帮扶、推进精准脱贫,实现单位联村全覆盖、党员联户全覆盖、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精准识别全覆盖、精准帮扶全覆盖、精准脱贫全覆盖。从市、县区各单位选派1000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与村“两委”班子厘清发展思路、制订发展规划。
2018年,市、县帮扶干部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协调帮扶资金4.7亿元,实施经济发展项目525个,创办专业合作社440个,新修道路719公里,新打机井2712眼,新改建桥梁399座,安装路灯1.8万盏,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学生1.8万名。
筑巢引得凤归来
走进濮阳县海通乡扶贫基地洗衣液灌装车间,残疾贫困户何玉振正在称重工位上认真工作。以前靠养猪为生的他,对这份月均工资3000余元的工作颇为满意。而这份满意的工作,是我市返乡创业青年李昌于2018年创办的东森产业园提供的。
我市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给予返乡创业农民工用地、税费、租金减免和资金补贴等扶持,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人员,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成立返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为返乡农民工等创业群体在人才引进、技能培训、社保经办、创业贷款等方面,实行“包办式”“一站式”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各县区普遍设立返乡创业投资基金,南乐县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择优扶持,每年财政专项扶持1000万元。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13个、示范点260个、孵化企业1046家,初步形成家居、电商、种植三大产业集群;返乡农民工10万余人,其中创业农民工3.8万人,创办企业11582个,规模以上企业387家,实现年销售收入30.28亿元,带动就业10.2万人,为全市脱贫攻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手记
“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再接再厉,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工作面对的是“硬骨头”,打的是“攻坚战”。全市上下将咬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盯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响鼓重锤、尽锐出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实现小康,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走在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濮阳人民的信心越来越坚定、脚步越来越坚实!
本报记者 吉子文 王同录 冯向忠 通讯员 李明 逯濛 赵晓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