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南乐县委、县政府提出“降本、提质、增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以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经多方论证,南乐县投资4985万,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县域的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工程,着力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近日,记者深入南乐县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解。在位于韩张镇贾耿村的南乐县羽佳种植专业合作社,施工人员正在开挖沟渠,安装智慧水肥系统所需的管材。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南乐县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负责人李莽介绍:“再过个把月,这400多亩的梨园,浇水、施肥等工作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了,土壤所有数据都在手机上显示,动动手指就行啦。”
3月24日,南乐县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工程正式进入施工阶段,预计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搭建农业信息化监管平台,在350个日光温室建设农业智能环境采控系统,在2处林果基地建设智慧水肥系统,建成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智慧水肥系统,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78个农田气候环境监测站,于6月底进入试运行阶段。
项目的建成实施,将迅速增强政府对农业的决策、监督管理和信息服务引导能力,带动南乐县农业走上信息化道路,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都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监管平台是中枢,各个系统像人体经络,信息如血液在体内流动。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工程,将推动南乐县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大幅度跃升。”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工作的同志表示。
传统农业转型亟待信息化助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河南省更是农业大省。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确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南乐县紧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不动摇,积极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新路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62.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54元。
然而,由于该县农业发展规模较小、技术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信息手段缺乏等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出现产出少、效率低、效益差等问题,农民收入水平得不到大幅度提升,传统农业亟待信息化升级。
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约行动,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南乐县围绕“数字”做文章,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以智慧农业、生态农业融合发展为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蓝图,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了全县域的生态农业信息化融合发展新路子。(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李世秀 通讯员 李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