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生活的哲学》这本书,我感到晦涩难懂。直到听了樊登老师讲这本书,又与毛毛虫工作坊成员一起研读这本书,才觉得思路清晰,豁然开朗了。
哲学,其实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帮助我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改变自我。读完这本书,我对其中的一些哲学观点表示赞同,这些观点正在改变着我的心态、我的观念、我的做事方式和处事风格。
古希腊斯多葛派哲人爱比克泰德说:“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这句话启发了艾利斯的ABC情感模型,它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我们经历了一个事件(A),接着去理解它(B),然后本着这种理解,感受到一种情绪反应(C)。艾利斯追随斯多葛派,提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对事件的想法或意见(B),而改变我们的情绪(C)。也就是说,影响人们的是事件的含义,是对事件的看法,而非事件本身。
这让我想到了在中原大讲堂听濮阳市心理协会会长刘麦岭的报告《三句话让你拥有好心态》。该报告中指出,要想拥有一个积极、乐观、阳光的好心态,就要学会用三种眼光看问题:一是全面地看问题——这个不好,那个好;二是辩证地看问题——换个角度看,不好也变好;三是发展地看问题——现在不好,将来好。通过案例分析和专门训练,我发现看待事物的眼光变了、视角变了,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思维和想法,就能拥有不一样的认知和情绪。
哲学不仅是一个抽象思考过程,也是实践。亚里士多德说:“我们通过练习获得美德。”哲学是一种训练,一套日常的精神和身体锻炼,会随着练习而变得更加容易。古希腊哲学家们经常用体操作比喻,就像反复练习会加强我们的肌肉一样,反复练习也会加强我们的“道德肌肉”。经过充分训练,我们自然会在情境中产生恰当的情绪,并且采取正确的行动。我们的哲学变成了“第二天性”,我们达到了斯多葛派所说的“生命的良性流动”。然而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改变我们的思维定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勇气,还需要谦卑,因为没人愿意承认自己的世界观是错的。由此也看出,没有谁天生就是情绪的完美者,日臻完善是一种趋势和可能性,这也为我们洞见自我、改变自我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
总之,哲学是美好生活的起点。尽管有的哲学学派是对手甚至是敌人,但都信奉哲学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强大,能使我们更幸福、更快乐,能帮助我们消除导致情感困扰的错误信念,让我们的内心平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