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改前沿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濮阳县第四初级中学 靳明勇

所谓思维导图主要是指利用网格化图表的方式对内容进行表征,并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与相互关系脉络,最终达到辅助思考学习的根本目的。文章基于思维导图理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在语文课中应用“三构图”模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构建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切实提高课堂讲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前准备——生成思维导图

“预则立,不预则废”,道出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课前准备环节主要在课前阶段完成。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内容,看书回忆并找出相关问题,制订学习计划和复习方法,通过做图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思维导图初稿。预习课文时,学生要围绕确定的主题,分类分层向外展开,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具有个性的思维导图,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课中实施——完善思维导图

完善思维导图主要通过各种活动,结合学生自评作品、互评作品及教师点评、小组合作再构图、思维导图的演示汇报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反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发现自己对知识点理解的漏洞和不足之处,然后进行查漏补缺。学生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课后延伸——再创思维导图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说出一堂课最后环节也非常重要。在学习中,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理解,需要再进一步加工,结合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成果,进行归类、补充和总结,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需要将当天所学的主要内容、遇到的问题和受到的启发及教师的建议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重构和再创造。

2019-06-03 □ 濮阳县第四初级中学 靳明勇 1 1 濮阳日报 c39161.html 1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