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习近平
从华龙区、范县被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濮阳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体推进试点市,到濮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被评为“中国改革(2017)年度案例”“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土地没变!还在那个位置,还是那么大面积。
土地又变了!确权的荒地上竖起了厂房、建起了市场,闲置坑塘变身小桥流水……闲置的土地变资源、资源变资产。
他们没变!村民还是那些村民,村集体还是那个村集体。
他们又变了!农民成股民,收入增了;资源变资产,村集体壮了;集体的事,农民当家做主了。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唤醒了沉睡的农村集体资产,唤醒了村民的权益意识,激发了龙都大地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活力,是继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龙都农村大地悄然发生着的又一场巨变。
改革深下去 群众富起来
6月9日上午,66岁农民王凤菊像往常一样,走到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企业——豫龙农庄,撩帘跨进一座大棚,俯身整理花卉苗。
直腰歇气的工夫,王凤菊与一同干活的邻居聊天:“去年7月1日村里分的红,马上又到7月啦,又该分红了吧?”
村民分红得益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
2018年7月1日,王凤菊的存折里多了2300元,这是她一家5口人的分红,每人460元。
虽然钱数目不多,但意义重大。从2016年7月第一次领到股金,到如今每年从村集体领取分红,成为王凤菊和村民的固定盼想。
王凤菊是华龙区胜利办马呼屯村村民。2015年,马呼屯村和该区黄河办谢庄村、人民办波头集村成为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3个试点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悄然开启。
经过资产清查登记、编制股东清册、折股量化等股份制改革的15项程序,马呼屯村当年确定股东186户555人,即555股,折股量化集体净资产146.83万元,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拉开了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大幕……
2016年,华龙区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7年6月,华龙区、范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2017年7月,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体推进试点市;2018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体推进试点市。
“把农民的农用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土地‘三块地’分清楚,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再把村集体的资源、资产、资金‘三资’弄清楚,农村改革这件事情就基本上弄明白了。”说这话的,是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彦凯,被大家亲切称为“农村改革专家”的他,脑子里清晰地印刻着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折股量化、分红,实现了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权和收益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是改变集体所有制,而是选择一种更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安排,把农村土地等集体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各项财产权利界定清楚。”
很显然,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清产核资摸清家底,要界定成员明确身份,要固化股份分配股份……涉及的工作包括建立领导机构及办公室、组织人员排查摸底、组织资产清查登记、编制股东清册、召开股东代表大会等15项程序。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了还利于民、赋权于民。
家底摸清楚 资源活起来
近日,记者走进范县王楼镇东张村,一条小河在脚下静静流淌,岸边杨柳依依,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沿河而建……一个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呈现在眼前。
但当地人都清楚,这儿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以前是垃圾堆、臭水沟。”东张村党支部书记张存刚说,“现在是集体旅游项目‘柳溪小镇’。”
美丽的嬗变,缘于2017年在范县进行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改革千头万绪,对村集体资产开展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是关键。具体要核的是哪些资产?
“农村的集体资产包括三类:一是资源性资产;二是非经营性资产,比如学校、医院;三是经营性资产。要对这三类资产分类登记。”范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现宾说。
经过清查、测量、统计,当年,东张村共清查出经营性资产160万元,资源性资产有土地91.23亩,公益性资产280.84万元。
“清产核资,不仅让群众清楚村里有多少资产,还明确了产权归属和群众的权利义务关系。”胡现宾说,通过改革,村内有多少资产都量化到股民身上,改革带来的不仅是真金白银的股份红利,还有村集体成员对村内所有账目收支的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在成员界定方面,范县创新实施“221”工作法,即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阶段,分别进行2次确认和2次公示,召开1次群众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然而,没有哪种改革模式能做到“一招灵”,华龙区因地制宜实行“一村一策”。如马呼村将1998年第二次耕地延包时分有土地的村民作为依据界定;谢庄村、申庄村等以原享受村内收益分配的人员为依据进行界定。
股权设置是改革的核心,华龙区股权设置实行静态方式,只设成员股,不设集体股,对新增人口通过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进行股权调整;为了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贫困群体,范县为特困群众创新设立赠予性质的福利股。
根据改革流程,东张村界定成员人口461人,占股461股,另为3名特困群众每人赠送0.5股福利股。当年,该村组建成立了东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18年11月16日,东张村领取了全国首批、全省首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
“你看,我们的证书,编号001,这就好比我们的‘身份证’。”张存刚感慨地说:“我们前几年就想建一个美食广场,没有这个证书咱就没法办,没法在银行开户。领取证书后,经过全体股东举手表决,俺村美食广场建设就启动了。”
依托村集体所有的废弃坑塘资源,东张村的水产养殖、稻鸭共作等特色产业风生水起。首个集体旅游项目“柳溪小镇”即将开门迎客。
华龙区、范县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为其他县(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截至目前,全市2984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清产核资,清查资金总额59.98亿元。全市2581个村已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始以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身份,承担集体资产管理、运营和维护的职能,农村经济市场化步伐加快。通过改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目标。
为实现“三变”目标,我市运用“三三三”工作法。一是组织推动坚持“三动三聚”,高位推动,聚力推进;部门联动,聚势攻坚;群众主动,聚智改革。二是关键环节坚持“三清三准”,核查清资产,算准集体账;界定清成员,把准入口关;设置清股权,划准分割线。三是发展集体经济坚持“三建三活”,建机制,让发展思路活起来;建平台,让资产交易活起来;建系统,让管理制度活起来。
土地“转”起来 集体壮起来
6月初,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村,眼瞅着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欢奔在麦田里,沉浸在丰收喜悦里的村党支部书记邹建明开始盘算接下来的红薯种植。
从最初农户“单枪匹马”的零星种植,到如今村里流转360亩地集中种植红薯,邹建明感慨好政策:“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国家政策让农民吃了定心丸。”随着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民领到了承包经营权证,又把土地租给了村里的合作社。
市农业农村局宅基地管理科科长许来军介绍,目前,全市流转土地180.2万亩,占全市承包地总数的45.68%。
“一亩地一年租金1000元,农民忙忙碌碌自己种,也就挣这么多。”濮阳县渠村乡政府工作人员吉庆龙坦言,村民一算账,大多都把地租出去,自己外出务工。
2018年6月,大闵城村贷款40万元,成立了濮阳县闵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多亏这一纸权证,贷款方便!”邹建明说的权证是对村里集体资源确权后发放的集体土地使用证。
地处黄河滩区,由于长期受到“黄患”的威胁,大闵城村的集体资源除了众多的废弃坑塘、51眼灌溉机井、2座桥涵闸外,别无他物。
经过对这些闲置的集体资源确权办证,大闵城村有权证的资产价值评估148.57万元。用这些资源抵押贷款,大闵城村很快解决了资金难题。流转土地360亩种植红薯,又投资建设了占地12亩的粉条加工厂。当年粉条加工厂毛利润在120万元左右。
顺利偿还40万元贷款后,该村又将确权后的粉条加工厂作抵押,贷款140万元,用于村集体经济的再壮大,实现了资源由“死”到“活”的蝶变升级。
“目前,全市已累计发放贷款13435笔9.54亿元。”许来军说,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鉴于各村资源、区位特点不同,我市鼓励各县区探索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南乐县将公开竞拍机制引入村集体土地承包环节,打破土地承包村界、地界,集体土地租赁费每亩增加400至500元,村集体收入较原来翻了2至3倍。城关镇郭庄村依托灯笼产业,成立了鑫烨灯笼有限公司,2018年接到了100万个灯笼的订单,村集体固定资产规模不断壮大。张果屯镇流转2000亩土地,辐射5个村庄,成立烟之东村联富创业园,打造现代农业,各村抱团取暖、组团发展,增加了农村集体资产。
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华龙区大庆办赵村集体投资7000万元建起了濮阳市东建材市场,集体经济规模达3.4亿元,村集体用于年分红的资金300余万元。孟轲乡魏寨村进行棚户区改造,集体购买商业门市房4000平方米,盘活集体资产7000余万元。
2018年,我市874个村有集体经营收入,较上年增加267个;全市67个村实现了按股分红。
为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华龙区投资500余万元,打造区、乡、村三级农村集体“三资”阳光公开平台,为每个村配备“三资”查询一体机。
采访时,王凤菊拿着自己的手机向记者作了演示,村集体每一笔钱的去向一目了然:“这种当家的感觉,很棒!不知道今年能分红多少?”很显然,她对于7月份再一次领取村集体分红,充满着期待。
可以相信,王凤菊和乡亲们的理想和未来,就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者手记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土地确权,全市土地数量、权属更清晰,土地经营权可以抵押贷款,让农民实现“点土成金”。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正在进行的这场改革,由点及面,由浅入深,迅速刷新着我市传统农业的组织结构、发展形态,成为龙都广袤田野最亮丽的风景线。
正在进行的这场改革,激活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源等要素,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中央改革办督导组评价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我市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虽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乡村振兴之路还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事担当,创新发展,就一定能在乡村振兴的宏伟大业中,于龙都大地上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本报记者 杨少军 史瑞红 周源 李振涛 通讯员 蒋晓宇 季玮 宗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