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单拐是国家住建部第一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这里诞生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曾是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被称为中原红都。说起单拐的红色历史,我们不能不提一个人物——陈平,他堪称冀鲁豫边区机关进驻单拐的奠基人。
少年立志 投身革命
陈平的家乡是河南省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他的父亲陈笃之,又名陈纯修,思想进步,为人正直,受过高等教育,曾任北洋政府国会议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开明绅士。1922年3月18日,陈平在广州出生。陈笃之为其起名陈希均,寓意受辛亥革命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希望推翻清政府后的中华民国能够实现“均贫富”的理想。陈平四岁时全家搬到北京,他读小学时家道中落,陈笃之只好把他送到了福利性质的香山慈幼院上小学。香山慈幼院的党组织成立较早,1925年就开始活动,并且发展迅速。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陈平在香山慈幼院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高年级学生组织的宣传抗日活动,开始有了初步的启蒙爱国思想。
高小毕业后,陈平进入北京市立四中学习。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陈平开始阅读《新生活》《星期周刊》等进步刊物,学习了许多新知识。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发生,陈平上街参加了游行示威,参与了查禁、取缔日货等活动,与同学们一起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去。1936年2月,陈平加入民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抗日救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并成为骨干,经常参加慰问二十九军部队、募集钱物等活动。陈平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937年初,陈平转入河北省保定育德中学学习。这所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06年由同盟会河北支部主盟陈幼云创建,并成为河北同盟会的总机关。1917年至1920年,育德中学建立了留法勤工俭学高级预备班,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就读后出国留学。在这里,陈平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小组等党领导的进步组织,结识了来自老家清丰县的保定二师地下党员安法乾,初步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思想启蒙。陈平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升。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育德中学被迫停课,师生们纷纷南下。1937年9月,陈平与家人回到了家乡清丰县单拐村。这是陈平第一次回到家乡,也是第一次真正走进农村。
参加抗战 熔炉锻造
陈平的家乡清丰县抗日救国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清丰县成立了抗日救国十人团、清丰县抗日民众自治委员会、冀鲁豫抗日救国总会等抗日组织。陈平参与组织筹办了抗日军政培训班,负责编印资料、组织学员学习。1938年5月底,由中共直南特委民运部长兼冀鲁豫抗日救国总会党团书记安法乾做入党介绍人,陈平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冀鲁豫抗日救国总会清丰县六塔区主任。为表明参加革命的决心,陈平由陈希均改名陈平,寓意希望赶走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共享和平。9月,陈平调任中共直南特委工作,任组织干事。回到家乡一年多的锻炼和随后的入党经历,让陈平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单纯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狂热,逐渐认识到这个社会必须改造,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斗争,必须打败日本侵略者,使自己从沉默到行动起来。陈平认识到,只有坚定不移跟共产党走,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1939年1月,中共直南特委决定建立中共长垣县委,调任陈平负责筹备工作。2月,中共长垣县工作委员会成立,陈平任书记,县工委对外称抗日工作队。长垣县工委成立后,联合社会各阶层群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做通了国民党长垣县县长毛迪亚的工作,由县政府拨出粮款,举办长垣县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陈平负责训练工作,在举办的两期学员班400余人中发展共产党员130余人,为共产党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3月,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长垣县委成立,陈平改任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配合县委书记李广录加强国共合作,成立了长垣县抗日救国会等群众组织。6月,由于汉奸告密,县委所在地——竹林村被日军破坏。从此,日伪势力疯狂猖獗,长垣县形势恶化。7月,县委书记李广录调任冀南区党委组织部科长,陈平接任县委书记。此后,陈平主持创办了长垣县委机关刊物《曙光报》,宣传抗战政策;广泛动员,筹建了抗日武装,逐渐发展成为党领导的一支重要力量;推进地方政权建设,在建立长垣县河东区抗日民主政府的基础上,于1940年4月成立长垣县抗日民主政府。这标志着党领导的抗日工作又取得了新的进步。
1940年4月18日,为加强对冀鲁豫交界处地方党组织和抗日政权的统一领导,中共北方局决定在清丰县西王什村指导成立中共冀鲁豫区党委。5月,中共北方局为加强冀鲁豫区党委的力量配备,将陈平调任冀鲁豫区委宣传部教育科副科长。后来,陈平任区委党校总支书记,积极参与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他对根据地党的建设倾注了辛勤努力,也使思想得到锤炼,工作能力得到提高。陈平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学习党的理论,注重调查研究。他在自己的干部档案自传中写道:“已初步摆脱了教条主义束缚,而以党的决定与思想检查等内容充实了单纯理论和党的革命知识教育,又着重总结交流各地斗争经验,使自己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党校的工作是比较活跃的,理论学习与具体斗争知识的结合是密切的,思想改造加强党性与理论水平提高是相互保证、齐头并进的。”
1942年9月,冀鲁豫区党委决定开展民主民生运动,并将中心区的濮县、范县作为试点。区党委从党校、行政干校、陆军中学及边区抗联总会举办的干部训练班中抽调500名学员,组成政民工作队(亦称濮、范减租减息工作团)到两县开展试点工作。陈平任濮县工作队宣传部部长,协助当地抗联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团结和调动各阶层人士参加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密切了军民、政民关系。陈平在参加这一年半的民主民生运动中,丰富了斗争经验,进一步明确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的工作思路。减租减息工作是相当艰苦而又复杂的,但对于熟练掌握了群众工作方法的陈平来说,这一切已经难不住他了。
冀鲁豫边区机关进驻单拐的奠基人
1944年8月底,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特别经过春季攻势作战,冀鲁豫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反扫荡斗争,取得了全歼守敌2000余人的重大胜利,攻克一批据点,发起讨伐刘本功部的战役,解放了濮阳和南乐及豫北大部分地区,使鲁西南与濮、范、观中心区连成一片。冀鲁豫边区的抗战局部反攻取得了明显胜利。因此,冀鲁豫分局党委决定把指挥部前移,把冀鲁豫分局和冀鲁豫军区的首长机关从濮、范、观中心区的观城县红庙村外迁。这就面临着首脑机关驻地的重新选址问题。在清丰单拐村老家因病休养的陈平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情非常激动,感到这是一个好的机遇。于是,他认真分析了单拐的革命基础、区位优势、周边环境等因素,认为这里非常适合作为冀鲁豫边区首长机关的驻地。
当时,单拐村位于清丰县城东南30余华里的潴龙河东侧,不靠公路,比较偏僻隐蔽。单拐村及其周边一带是冀鲁豫边区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全面抗战爆发后,这里又成为区域性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之一。1938年3月,陈平的父亲陈笃之和晁哲甫、高镇五等就在单拐村组织开办了文化教育工作团训练班,招收学员150余名,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力量。1940年初,在卫东战役中,单拐村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了72名八路军伤病员。所以,单拐村及周边一带扎实的群众基础、良好的政治局面,为冀鲁豫分局和军区司令部进驻创造了有利条件。
怀着对组织负责的心情,更抱着一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陈平向冀鲁豫分局党委写了一封建议信。信上,请求冀鲁豫分局首长机关搬到单拐村,理由是:一是单拐革命基础好,群众抗日热情高。二是远离县城,环境安全隐蔽。三是居住环境较好,办公条件宽阔。经冀鲁豫分局认真考察后,1944年9月,冀鲁豫分局和冀鲁豫军区机关落户单拐。陈平和父亲陈笃之动员单拐村群众为部队腾房、筹款,说服族人把陈氏家族祠堂作为兵工厂驻地,之后又将自家的酿酒作坊分文不取捐献给军区。
从此,单拐这个偏僻小村成为根据地指挥中心。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及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单拐村活动期间,开展了整风运动、民主民生斗争、大生产运动,积极组织了对日寇的大反攻。单拐村成为抗战后期冀鲁豫边区革命的大本营和活动中心。可以说,陈平是冀鲁豫分局和冀鲁豫军区机关进驻单拐的引路者、奠基人。
陈平一生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又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上世纪50年代,陈平被派往苏联留学时,还曾受到毛泽东同志接见。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1967年10月18日,陈平受迫害去世,年仅45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陈平同志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得到了组织的平反。1979年,中共常州市委给陈平予以平反昭雪,并在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召开了陈平同志追悼会。组织上对陈平同志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陈平同志是我们党久经考验的老党员、老干部。他对党对人民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片忠心。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