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安全工作中的“灰犀牛”

石富珍

人们常用“灰犀牛”比喻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

“灰犀牛”其实很容易被识别出来,但由于被大多数人低估,将其当作一种正常的现象,以至于错失最好的处理时机,最后导致严重的后果。

比如,近年来频发的电气火灾,私拉乱接电气线路、电器超负荷运行、不及时关闭用电设备,这些危害大家都很清楚,但很多时候却选择了视而不见。在没发生事故之前,很多人都低估了这些风险,以为“灰犀牛”不会来,当被“灰犀牛”猝不及防撞翻时,已无力应对。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个法则告诉我们:灾难都是量的积累结果,每次灾难必然包含着大量的人为错误。

在日常工作中,或许我们已经注意到员工的习惯性违章行为、设备的风险隐患、管理上的缺失……但事故不会天天发生,从而导致我们在某些时候容忍了风险的暂时或持续存在,甚至为这些风险的存在准备了充分的理由。当事故发生时,我们才发现,原来“灰犀牛”的力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如何应对“灰犀牛”呢?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当下和未来会有哪些“灰犀牛”事件发生,需要我们认真地预研预判。充分利用双重预防体系构筑的安全墙,将“灰犀牛”挡在墙外。一是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杜绝和减少事故隐患;二是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

2019-07-04 石富珍 1 1 濮阳日报 c41125.html 1 安全工作中的“灰犀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