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范县新闻

因地制宜育产业 综合发力铸引擎

范县强力构建多元化产业扶贫新格局

村民在颜村铺乡玫瑰种植基地采摘玫瑰花。李红忠 摄

辛庄镇倪庄村林下养鹅项目红红火火。李红忠 摄

范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我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共有81个黄河滩区贫困村,深度贫困村人口超过全县贫困人口半数。

近年来,范县立足全县脱贫摘帽实际,认真剖析产业发展短板,科学梳理产业带贫良方,用足用活产业扶持政策,变黄河滩区、旱作区等劣势资源为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重点产业,进一步健全“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先后培育牧原养猪、惠盈养鸭、佑林实业等一大批产业龙头。五大产业发展惠及贫困群众9393户28246人,多元化产业扶贫新格局初步彰显,实现了乡有特色产业、村有就业基地、户有增收项目和农民“土地流转收租金、就近务工赚薪金、产业投资有股金、金融扶贫领现金”。

5月29日,省委书记王国生到范县调研时,对范县的食用菌、稻虾养殖等扶贫产业及“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予以充分肯定。

政策撬动

夯实产业扶贫根基

科学谋划定位。把产业发展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第一要务和根本出路,充分挖潜黄河滩区、滞洪区和旱作区资源,大力发展温棚瓜菜、食用菌、小龙虾、畜牧养殖、特色种植等五大产业。聘请省、市专家实地调研,科学论证、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东部打造食用菌规模基地、西北部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南部打造黄河水产养殖带”的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快速发展。

强化组织保障。调整充实县产业扶贫工作力量,扎实开展产业扶贫“百日攻坚”活动,成立五大产业发展办公室,明确农业、畜牧等部门牵头抓总,确定4个小龙虾养殖基地,2个稻虾、莲虾综合种养示范区,24个食用菌基地和7个现代农业园区,科学推进五大产业规模发展,全面提高带贫成效。目前,该县新发展扶贫产业项目73个,带贫3625户11586人。

综合施策发力。实施“一产一策”,制订《关于推动产业发展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的实施意见》《范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奖补办法》《范县温棚瓜菜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等产业扶持政策。为保障群众创业风险,组织种植、养殖专家服务团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手把手传授技术,面对面指导生产,引导群众宜种则种、宜养则养。

社会联动

培育产业龙头引擎

强化金融扶持。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对贫困户信用等级评定实行动态管理,贫困户信用等级评定率达到100%。持续抓好“户贷户用、户贷社用”,以金融扶贫助推产业发展,新增扶贫贷款补偿金1000万元,撬动银行放大10倍发放金融扶贫贷款。全县累计发放扶贫贷款4.41亿元,实现带贫6400户。其中,“户贷户用”类贷款户获贷率44.16%,金融扶贫政策覆盖率达90%,位居全市前列。

注重多元投入。科学整合到户增收、企业扶贫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设施配套等方式扶持产业发展,招引致富带头人、外出创业能人等建设产业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典型示范、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就业,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良性互动机制。

着力培育龙头。采取以奖代补、金融扶持等方式因地制宜培育56家产业龙头,采取项目观摩、台账督导、集体约谈等方式倒逼新上项目建设,形成产业竞相发展热潮。4个小龙虾养殖基地和2个稻虾、莲虾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24个新发展食用菌基地和3000亩现代农业园蓬勃发展,惠盈年出栏500万只肉鸭、牧原年出栏100万头生猪、佑林实业500亩无糖辣椒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势推进,范县大米、范县黄金鳅、黄河之莲等品牌带贫效应日益彰显,带动4423户12500名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实施车间带贫。规范提升89个扶贫就业车间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加大招商引资和技术培训力度,改进“车间+贫困户”联结机制,对带贫率高、效益好的就业车间进行奖补,对就业务工的贫困群众每人每月奖补200元。目前,已带动2409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机制拉动

确保产业扶贫成效

科学整合涉农资金3.6亿元,全力加快项目建设,2019年计划实施185个扶贫项目,目前已到位资金2.7亿元,实施项目121个,开工率100%;已竣工项目103个,竣工率85%,已拨付资金1.5亿元。先后投资2.16亿元,新修道路170公里,完善5428眼农田机井配套;投资9000万元,为78个“五大产业”产业项目配齐配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注重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做实新上项目发挥效应,深化扶贫产业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生产带动、就业增收、产权入股等形式让贫困群众真正参与进来、融入进来,确保产业能规模发展、户有增收项目。

牧原“5+”扶贫便民。采用“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牧原“5+”扶贫模式,成立惠众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为每个入社贫困户发放5万元贷款,合作社统一管理使用资金,户均年分红2000元左右。为确保牧原“5+”模式有效带贫,在高码头、辛庄等乡镇建设10个分场,真正实现贫困户“稳定收入有保障、创业增收无风险”。目前,已发放贷款4.41亿元,带动6400户贫困群众年增收3000元。

“产业+”扶贫惠民。签订《开发性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合作协议》,与四方合作协议有机融合,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以低成本获得融资发展产业项目,带动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已为18家企业发放贷款1.53亿元,带动640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

“光伏+”扶贫利民。探索“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产业扶贫模式,以乡镇为单元编制光伏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投资2.34亿元建成总容量29.29兆瓦111座村级电站全部并网发电,累计实现收益1924万元,带动7817户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2000~3000元。

“党建+”扶贫为民。开展“基层党建红旗村”“魅力村镇红旗村”“脱贫攻坚红旗村”等“三面红旗”基层党组织争创活动,组织574个村的1.3万名农村党员,通过联户帮扶、领办参办合作社等途径,吸纳贫困户以资金或土地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前,已发展陆集乡石大庙村活水养鱼、颜村铺乡何庄村食用菌种植等237个“党建+”产业项目,带动4800余名群众致富增收,全县15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逾5万元。

本报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魏成柱 宋新广

2019-07-18 因地制宜育产业 综合发力铸引擎 1 1 濮阳日报 c41742.html 1 范县强力构建多元化产业扶贫新格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