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县、濮县,早在1927年就有了党的活动。那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濮县人李太芳,发动濮县3万农民“豁出命来抗募捐”,围城3天,迫使官府缓征,取得了抗捐胜利。
范县于1932年正式建立党的组织,主要来自两条线:一条来自河北大名,一条自来河南濮阳。1932年,在大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高庆云,受大名中心县委委托,回到家乡范县,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进行党的秘密活动。在范县一耶稣教堂里,高庆云秘密发展建设局、教育局工友吕福盛、李云阁等9人入党,建立了中共范县特支干事会,高庆云任书记。他们以耶稣教堂为掩护,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直接受河北直南特委大名中心县委领导。1934年,范县特支干事会遭到敌人破坏。同年9月,建立了冯堌党支部,这是范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35年秋,范县相继建立了老丁庄、孟楼、大渚潭、贾刘石等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0多人。在此基础上,1935年10月,中国共产党范县工作委员会在冯堌建立,第一任工委书记为于子元。1936年,中共范县工委改为中共范县县委,县委书记为王继魁。1940年3月上旬,范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同时,在孟楼西街马车店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一任县长刘玉如。
1931年,濮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刘晏春,利用其父亲在濮县彭楼集开染坊的便利条件,秘密开展党的活动。1932年9月,他在彭楼东街染柜坊发展了高培松、高培亮等5人入党,并成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为高培松。这是濮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34年10月,濮县先后建立了彭楼、南李桥、木靳庄、毛岗、徐庄、罗庄6个村党支部,有党员80多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中国共产党濮县委员会,第一任县委书记为刘茂斋。1940年3月上旬,濮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同时,在濮县北关耶稣教堂,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一任濮县县长王鹏程。
1932年夏,范朝濮联立乡村师范濮阳籍学生管守律,经濮阳中心县委批准,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关系转入学校所在地的范县特支。他在校积极从事建党工作,秋末冬初发展党员3名,翌年3月又发展党员2名,并建立了范朝濮联立乡村师范党支部。
自此,革命火种播撒在范濮大地,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燃遍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土地革命后期,范濮两县已有党员300多名,建有支部45个,有党的活动的村庄120多个。
抗日战争时期,范县、濮县党组织在国家危亡时刻,带领两县人民,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配合八路军进行反顽作战,使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在冀鲁豫边区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打破敌人封锁,战胜天灾人祸,保卫和巩固根据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民主民生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积极参军,踊跃支前,打击敌伪势力,扩大了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是全国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范县、濮县党组织带领两县人民,全力支援前线,动员大批青年参军参战,配合野战军机动作战,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同时,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促进生产,厉行节约,支援前线战争,保证军需民需,并抽调大批干部南下,支援新区工作,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夺取最后胜利。
摘自《人文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