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医疗就医

中医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有强大生命力的医学(一)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中医

中医是生活医学,又是实践医学,人类早期的生活经验是中医实践的基础。人类积极探索大自然运行变化规律,并按照其变化规律生产生活、繁衍生息。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医药学才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体系,为护佑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燧人氏钻木取火以消阴翳”“巢穴氏巢树而居以避虫兽”,以及“夏多积薪、冬则炀之”“观其流泉、度其湿原”等养护生命、预防疾病的基本技能,这些记载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之中。

传统观点认为,中医药知识是伏羲、神农、黄帝等上古圣人传下来的。《通鉴外纪》就提出,“圣人出”才有“医方兴”和“医道立”。伏羲画八卦有了阴阳学说,神农尝百草有了《神农本草经》,黄帝问医药有了《黄帝内经》,这种观点把许多发明创造归功于一个或几个人,是古代英雄主义神化浪漫的现象。托名神农、黄帝著书立说,实则是对文字出现前期医学经验的全面总结。

从历史发展推算,在《黄帝内经》成书前,中医医疗经验的积累已有几千年。动物的自救本能,原始人类的防病技能,民间流传的生活谚语,老人记忆的单方验方,都属于中医医疗经验,文字出现前以口口相传积累,文字出现后记载传承。夏商周时代,医巫并存,但已有了大量零散的医疗文献,马王堆出土的医学帛书就是很好的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推动医学进步,促使医疗经验上升到医学理论和医学体系。组织医学体系需要说理工具,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就成了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核心,应该说《黄帝内经》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构架全面形成。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有研究证明,成书时间横跨500余年(战国至秦汉)。《素问》讲生理、病理、诊断、治则、预防、养生,《灵枢》讲经络针灸。《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理论体系最完整的医学经典,其理论体系像金字塔式框架,后世医家对不同版块充实完善,形成了不同门派、不同学说,但至今都没有冲破《内经》框架。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是中国医学史的第二次高峰。东汉张仲景著书《伤寒杂病论》建立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治疗杂病。有人说《黄帝内经》是养生书,《伤寒杂病论》是治病书,是对两部经典的确切评价。

关于两部经典的关系,后世有不同认识,更多解释是后者建立在前者之上。近几年这种认识逐渐被质疑。《汉书·艺文志》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明确了医经是以脏腑经络阴阳为主要理论,汉后加五行六气,形成时方,又称岐黄、哲医。经方,是以八纲为主要理论,至东汉形成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又称农尹、汤液、仲景医学。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本来有史为鉴的两大理论体系,却被误读而变得含糊不清,导致“中医只有医经一个理论体系”观点的产生。

无论后世如何认识两部医学经典的学术价值,却没有影响中医药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汉代以后的很多医学后起之秀著书立说。皇甫谧著书《针灸甲乙经》,葛洪著书《肘后救卒方》,巢元方著书《诸病源候论》,孙思邈著书《千金方》,钱乙著书《小儿药证直诀》,李东垣著书《脾胃论》,李时珍著书《本草纲目》,吴谦著书《医宗金鉴》,傅青主著书《傅青主女科》,叶天士著书《温热论》,王清任著书《医林改错》等,都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发挥了重大作用。

刘同坤

2019-08-07 中医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有强大生命力的医学(一) 1 1 濮阳日报 c42983.html 1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中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