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马老爷子家的传家宝

8月5日,看着儿子和孙子把一块装裱精美的《马氏家训》牌匾恭恭敬敬地挂在客厅的墙上,94岁的抗战老干部马白玉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经过3年100余次修改,《马氏家训》最终被凝练为:为人勿忘本,立志修德行。报国效岳飞,孝道学清丰。亲情连千载,家和万事兴。富贵岂有尽,莫若传家风。

“这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从几十年前我就教育孩子们要保家卫国、传承孝道、忆苦思甜、牢记党恩。直到今天,孩子们终于把口口相传的家训整理成了文字,刻成了牌匾。”精神矍铄的马白玉老人说,“希望能世世代代传下去。”

说话间,马老爷子打开一个抽屉,拿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原先锋‘七一’纪念章”等,并和记者聊起马家的故事。

马家世代贫寒,从马白玉向上数,好几辈儿没有识字的。在旧社会,马白玉的父亲经常被地主恶霸欺负。后来,因日寇入侵,马白玉的父亲客死在逃荒山西的路上。怀着国仇家恨,马白玉参加了抗日武工队并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一家人过上了安稳日子。由马白玉口述,二儿子马雪潮执笔整理,马家几十年的经历被编写成20余万字的《苦难与革命家史》一书。

“没有国就没有家”,马白玉将这句话反复讲给子孙听。“从我记事起,父亲就经常和我们一起忆苦思甜。父亲的话像种子一样埋入我们心底。”马雪潮说,“如今,我们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有10名国家干部、8名党员、6名大学生、3名军人,是‘军人之家’‘党员之家’‘公务员之家’。”

经过时间的积淀,家国情怀已深深融入这个大家庭。本报记者 贺德敬 通讯员 马小龙

2019-08-09 1 1 濮阳日报 c43098.html 1 马老爷子家的传家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