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濮阳发展成就巡礼——范县

夯实三农基础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以产业兴旺为重点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着力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投资2700余万元,在杨集乡、辛庄镇建设高标准农田2.2万亩;投资2700 余万元,在辛庄镇、杨集乡、陈庄镇、龙王庄镇建设现代稻米农业产业园,总面积15万亩,积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和合理种植模式,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产增质。

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瞄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围绕温棚瓜菜、食用菌、水产养殖、特色种植、畜牧养殖五大产业,定规划、谋发展,使其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150万平方米,县食用菌基地达到40个,总投料量6.7万吨,总产量达到2万吨,总产值达到1.4亿元;全县设施农业面积1.25万亩,百亩以上的园区56个,产值达8762万元;依托牧原集团带动全县种养殖结构调整。突出地域特色,重点培育“范县大米”“范县莲藕”“范县小龙虾”“范县食用菌”四大品牌,扩大知名度;围绕废旧坑塘治理,着力打造S208线、S307线、X013线水产养殖带,全县小龙虾水产养殖面积突破2万亩;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进农业深加工企业,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促进群众增收。

积极推动产业融合。积极培育田园综合体,加快调优种养业、调精加工业、调活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良性互动互促。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让农民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以生态宜居为关键 建设美丽家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实施碧水工程,加强金堤河治理工作,确保金堤河断面达标;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黑臭水体整治,着力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以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等工作为切入点,投资3600万元,建设农村污水处理厂9座,解决4.5万人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投资2246万元,持续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把城乡垃圾集中收集、封闭式运输、无害化处理,真正实现“城市+农村”一体化、长效化、制度化保洁。全面推进农村“卫生改厕”行动,投资1.15亿元,力争到2020年底全县无害化卫生厕所达标11万户,截至目前,已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4.2万户。投资3800万元,规划设计10个特色小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累计打造示范村300个,濮城镇、王楼镇将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以生活富裕为目标 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

一是着力抓好产业扶贫。坚持把产业扶持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按照“大小融合、长短结合、三产融合”的工作思路,以实施工业带贫、传统产业带贫为抓手,直接或间接带动10518户36513人稳定增收。目前,范县正在实施金融扶贫贷款扶持带贫工业企业专项行动,年内将为有带贫能力的企业提供贷款1.28亿元以上,预计实现3584户贫困户稳定增收。畜牧养殖以牧原集团生猪养殖、惠盈肉鸭养殖为龙头带动7179户25126人稳定增收,传统农业以温棚瓜菜、双孢菇、莲鳅共作、水产养殖为抓手,带动3216户11256人稳定增收。经过3年的扶持发展,全县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加了2000万元,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934万元。截至目前,全县15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其中发展规模在50万以上的有11个村。大力推广“牧原5+”等金融扶贫模式,累计为5139户贫困户办理扶贫贷款3.2亿元,进一步畅通了群众增收渠道。2018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50元,增幅9.2%,位居全市第一。

二是着力抓好农业经营方式。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等,鼓励农民依法流转承包经营权,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建设扶贫车间94个,实施光伏发电项目117个,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对全县主导农产品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化入户率达到100%。基地内大力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高效低度农药安全使用新技术,着力推进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稳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企业达到16家、认证农产品达到18个、认证面积达到10.8万亩,培育了“范县大米”“范县莲藕”“范县食用菌”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努力扩大范县特色农产品地域知名度。季玮 朱先磊 李红忠 赵华 文/图

2019-09-10 1 1 濮阳日报 c45440.html 1 夯实三农基础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