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濮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脱贫攻坚引领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效,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持续完善周例会、周四扶贫日、周五全县保洁日、定期观摩评比等工作机制,形成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
创新机制,补齐短板,圆满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濮阳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县委统揽、13个推进组主抓、部门联动、全县上下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创新完善周例会、县级领导干部住村、周四扶贫日、干部培训、资金投入、党员干部帮扶、督导问责、“党建+扶贫”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今年年初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强县和富民、改革和发展、城镇和乡村、规划和项目、干部和人才“五个统揽”,着力打好精准管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政策落实、基础设施“六大硬仗”,切实补强帮扶措施单一、危房改造、集体经济、残疾人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内生动力不足等工作短板,脱贫攻坚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5月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权威发布,濮阳县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工程,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动大规模土地流转,全县流转面积达62.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6%。对规模以上的土地流转每亩奖补200元,主要发展无公害果蔬、优质花生、优质水稻、莲藕、食用菌、辣椒等高效作物。2019年,发展小麦种植126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25万亩;优质水稻10万亩,其中绿色水稻1万亩,有机水稻0.5万亩;优质油料30万亩,其中棉花1.9万亩,大豆10万亩,花生18万亩;中药材2.5万亩;瓜菜33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稳定在13万亩以上。加快养殖业发展。以全国“粮改饲”项目试点县为依托,以黄河大堤、金堤河两侧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奶牛等优质草畜。全县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发展到149家,标准化精品养殖园区65个,规模以上养殖场(户)2800余家,畜牧业总产值达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3%。积极推进扶贫车间建设。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奖补资金7202万元,建成扶贫车间230个,引进好孩子童车等加工企业,带动贫困人口2500人就业,人均月增收1600元以上。全力扶持光伏、电商产业发展。投资近2亿元建成村级小型光伏电站84座,累计带贫18703户。拥有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和企业达130多家,电商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累计培训人员10375人次,其中贫困人员2848人次;建设电商服务站点1027家,实现了贫困村电商站点全覆盖。小农户和现代产业发展日益衔接。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和完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吸纳更多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20余家,带动农户20万户,户均年增收31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27家,发展社员6万人,带动农户9万户;家庭农场达到166家,经营面积达到2.5万亩,家庭劳动力1086人,雇员860人。加快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围绕面(米)品、油脂、肉品、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培育了训达油脂、家家宜米业、汇源羊肉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使农产品就地转化率达到85%以上,带动农户23.8万户,吸纳劳动力就业1.9万人。建设了一批设施完善的休闲观光园区和特色小镇。
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不断强化人才保障。
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全县成立县、乡、村文明实践中心444个,储备师资345人,成为农民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大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力度。积极协调专家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蔬菜产业等方面进行培训。今年共开展技术培训90余次,培训各类人才、群众3万余人。开展农业技术扶贫专项工作。按照“分级负责、服务到村、精准到户”的原则,组织全县87名中级以上职称农业技术人员,以174个贫困村为重点,分类施策,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服务,实现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人才效应。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大力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19亿元,实现了全县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积极开展“舞台艺术进基层”下乡演出400余场,“百场千村”文艺巡演放映公益电影6000场。全县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20个、村级服务点993个。创建县级移风易俗示范村32个,乡级移风易俗示范村77个。
实施乡村生态振兴工程,积极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工程,改善生态环境。今年以来,我县按照“调结构、转方式、优生态、惠民生”的基本思路,以廊道绿化、国储林项目、农田林网、林果苗木等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重点实施了濮渠路提升、汇源大道、S307绿化等项目。截至目前,全县共计完成新造林3.266万亩,占市定目标任务2.5万亩的130.6%。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完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2亿元,高标准建设完成生活垃圾处理场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填埋场。投资5220万元,建成乡镇垃圾转运站19座,购置转运站对接车19台,自装卸垃圾车100台,垃圾收集桶2.1万个。2019年首批农村户厕改造完成25700户,超额完成目标任务。1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正在紧张施工,年内建成后,将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
实施乡村组织振兴工程,极力夯实农村基层基础。
配强村级干部队伍,增强基层人才力量。持续开展村干部队伍结构优化行动。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乡土人才库。目前,全县村级后备干部3661名、乡土人才6773名,为乡村振兴储备了坚实的后备力量。建强村级党组织,积极开展“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活动,通过“听、看、评、促”的方式,每季度20个乡镇和1个产业集聚区组织所有村党支部书记对所辖行政村进行观摩评比。精心组织全县基层党建半年观摩。6月10日至12日,党建观摩组对各乡镇村级党建示范点、党员创业园、“两新”组织、抓党建促脱贫等42个党建观摩点进行了观摩评比,各级基层党组织聚焦乡村振兴,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升。精心打造党建示范带。近年来,我县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高标准打造了濮渠路、106国道、黄河大堤、黄河路等4条党建示范带90余个党建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党建、经济双提升。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两权”抵押贷款工作成效显著。抢抓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两权”(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的机遇,建立濮阳县“两权”抵押贷款服务中心,设置农业、国土、房产、银行等多个窗口,实现产权交易“一站式”服务。贷款权证范围除适用“两权”外,还适用林权和土地流转经营权。在贷款服务中心增设个人征信自助查询机,这种外设征信查询机全国共三家,濮阳县是河南省第一家。在20个乡镇和产业集聚区便民服务中心增设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窗口,方便群众进行产权抵押贷款。由县财政出资3000万元,社会融资2000万元,成立由县政府控股的濮阳县惠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对全县贷款对象进行筛选、调查、担保和监督。贷款农户由惠民公司担保后,无须再找担保人或其他抵押物,可直接向银行贷款。建立濮阳县农村产权交易网,登记、发布全县土地流转、林权、房屋产权等供求信息。充分发挥了农村产权证书的作用,切实解决了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共发放“两权”抵押贷款1838笔27714万元。其中2019年,截至目前,共发放124笔3833万元。
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大闵城模式”。
2018年5月,濮阳县提出了农村集体产权抵押贷款的新思路,以渠村乡大闵城村为试点,积极盘活村集体资产,探索出了“村集体成立公司—确权集体资产—评估抵押贷款—发展产业项目”的“大闵城模式”,全县已在170个试点村进行推广。其中,第一批40个试点村中已实现贷款25个村,完成贷款1130万元;第二批130个试点村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濮阳县记者站 濮阳县农业农村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