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马庄桥镇响应清丰县委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号召,按照“党建做保障、政府做引导、公司做龙头、基地做示范、贫困户做股东、种植户做产业”思路,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截至目前,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食用菌示范基地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1100亩,建设大棚609座。基地主要种植鸡枞菌、香菇、茶树菇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黑皮鸡枞菌生产基地”。该基地集菌包加工、技术培训、烘干冷藏、种植销售于一体,年产值可达8000余万元。
马庄桥镇赵家食用菌基地从最初的27座大棚发展到如今的609座大棚,在发展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用心谋划布局,做到“六个紧抓”,大力推进“党建+扶贫+食用菌” 工程。
紧抓党建这一根本
完善脱贫攻坚体系
马庄桥镇在大力推进“濮清一体化”、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同时,成立了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党建+扶贫+食用菌”工作领导小组,把食用菌产业作为精准扶贫重点项目加以培育,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贯穿食用菌产业发展始终。镇党委牢牢树立“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理念,建立了分级负责工作机制。为使食用菌基地更加科学规范,马庄桥镇多次召开班子会、村“两委”会、党员会和致富能人座谈会,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次前往河北、山东等地进行考察种植品种、对接专业公司。2017年,马庄桥镇与山东远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引进黑皮鸡枞菌作为主打种植品种。
紧抓关键
压实脱贫攻坚责任
马庄桥要求党委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各村党支部书记全部参与食用菌发展。“党建+扶贫+食用菌”工作领导小组在各村召开座谈会40余次,镇党委书记带头研究考察,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业务知识。为顺利建设赵家村食用菌示范基地,建棚伊始,镇党委对赵家村党支部提出了“四个问责”,即完不成基地大棚建设要问责、不能按时间节点完成菌种入棚要问责、发动贫困户参与效果不好要问责、贫困户达不到增收目标要问责。通过组织参观考察,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层层压实责任。
紧抓基层党组织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2017年初,马庄桥镇赵家村党支部积极响应号召,仅用3天时间流转土地200亩,15天建设食用菌大棚157座,率先在全县一举完成基地建设任务。赵家村党支部先后组织党员、村民代表、经济能人等外出参观,炒热了干部群众的思想,使得群众对食用菌产业初步认可。在食用菌基地逐渐扩大建设规模的过程中,马庄桥镇各村党支部主动承包责任棚,并对贫困户逐户宣传国家有关扶贫政策和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动员贫困户通过直接包棚、劳务承包、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
紧抓党员这一主力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清丰县直帮扶单位、马庄桥镇机关党支部、各村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好领头人和咨询员,帮助群众解决信息不畅、技术短缺、资金匮乏等困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一编三定”工作中设置“脱贫攻坚岗”,要求每名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必须帮扶一户贫困户,不仅帮助贫困户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出谋划策,同时帮助贫困户积极落实享受各类教育医疗帮扶政策。各村挑选出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打通了党委、政府与贫困户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紧抓电商扶贫平台
打造长效脱贫载体
为增强贫困户的抗风险能力,拓宽食用菌销售渠道,马庄桥镇积极探索“互联网+食用菌”销售模式。2018年,引进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入驻赵家村食用菌示范基地,借力“互联网+”,打造电商服务平台。通过实施电商扶贫,让本地特色农产品走出去,让贫困群众通过种植、加工、销售、物流等在家门口就业,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插上腾飞的翅膀。该电商服务平台与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品牌加强合作,成功上线中国社会扶贫网,使得农产品“飞入”各地百姓家。
该镇通过电商渠道销售鸡枞菌、茶树菇、黑木耳、大球盖菇等10余种菌菇和本地特产红薯、鸡蛋等农产品,产品平均日销5000单以上,高峰时达1.5万单,销售额在40万元以上。截至目前,销售额已突破1900万元。同时,电商销售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冷藏、纸塑包装、冷链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紧抓产业扶贫路径
助推群众脱贫增收
赵家村食用菌示范基地采取“党建+基地+公司+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引进山东远洋、濮阳润泽、濮阳健丰三家龙头企业,成立天水合作社,探索出带动贫困户参与的5种模式,即包棚创业、菌包托管、劳务承包、大棚租赁、基地务工。
包棚创业。针对有劳动能力和种植意愿的贫困户,动员其利用小额贴息贷款购买菌包,自主管理,基地免费提供大棚及水电设施;天水合作社负责提供菌种、技术,并承诺后期回收,保证做到种植零风险。
菌包托管。针对符合扶贫贷款条件、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动员其加入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利用到户增收资金3000元购买菌包托管给合作社种植,可连续3年每年分红1100元。
劳务承包。针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动员其将食用菌大棚承包给贫困户,合作社负责生产投入,贫困户负责棚内摘菇、削根、分级等工作,成品菇交给公司,劳务费按照出菇数量确定。
大棚租赁。协调马庄桥镇油区信用社,为贫困户办理每户2.5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贴息扶贫贷款,通过政府、村委会和帮扶党员三方担保,贫困户可以自用,也可“零风险”将贷款建设食用菌大棚,租赁给种植公司,贫困户每年获得租赁费。
基地务工。食用菌产业用工量大,带动能力极强,龙头公司与赵家村签订《扶贫协议书》,用工方面,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到基地就业。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该基地共带动贫困户252户808人,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经过2年多的发展,赵家村食用菌示范基地建成609座大棚。规模的扩大导致菌包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降低菌包成本,解决资金难题,马庄桥镇协调引进一家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日产2万包的菌包加工厂,每年可节约成本500余万元。为解决菌菇集中上市导致的销路不畅、价格低迷等难题,该镇从产品深加工着手,筹措资金建设冷库和烘干房,通过冷藏保鲜、热风烘干、腌制加工等,每年可增收300余万元。
近年来,赵家村党支部立足党建,着眼扶贫,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带动扶贫产业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顺利实现“村出列、户脱贫”的目标任务,接连荣获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市级文明家庭示范村、市级五好党支部、市级先进党组织、市级村规范化建设示范村、市级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本报通讯员 陈晓旭 贾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