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秋收,天道酬勤。9月23日9时,在一阵鼓乐齐鸣的欢呼声中,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濮阳市(华龙区)分会场暨濮阳市主会场在大集古镇正式开幕。作为我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分会场之一,我市以“龙乡杂技展风韵,丰收欢庆新时代”为主题,举办全市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农特产品展示促丰收4项活动。其中,在东北庄杂技园区开展花车巡游、秧歌、舞狮等民俗表演活动,联合豫龙智慧农庄、登星牡丹园等园区开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活动,在大集古镇进行农特产品集中展示,组织电商企业开展产销对接,帮助农民实现丰产丰收。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交会期,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龙都儿女,正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运教说,濮阳作为传统农业市,农耕历史悠久,生产条件优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不动摇,始终牢记“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变调,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市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广大农业工作者不怕苦、不怕累,默默耕耘、建功立业,汇聚起推动濮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全市农业生产稳中有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加速农业提质增效
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业农村局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效益,成效显著。今年夏粮再夺丰收,全市349.2万亩小麦总产量达166.92万吨,同比增长4.9%;平均亩产量达478公斤,同比增长5.3%,为全年粮食生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坚持夏秋并重的工作思路,狠抓秋田管理工作。全市秋作物种植面积389.98万亩,其中秋粮面积268.07万亩,占秋作物总面积的69%。一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深入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全市28个“大棚房”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共恢复农业生产功能区107.5亩,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组验收。认真划定“两区”,共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10.8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20万亩。实施3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二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挖掘土地、种子、肥料、栽培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增产潜力,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率基本达到100%,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主推技术普及率在95%以上。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三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截至目前,全市共收获优质小麦75万亩,发展优质水稻35万亩、优质花生59.06万亩、优质瓜菜60.48万亩、优质林果30万亩、“粮改饲”面积7.5万亩,“六优”农业面积达267.04万亩。
推动产业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我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服务业方式经营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一县一业”发展格局。一是做强龙头企业。截至8月底,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6.4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利润40.2亿元,同比增长6.2%;上缴税金15.3亿元,同比增长6.2%。二是打造地域品牌。培育濮阳县冬枣、清丰县食用菌、南乐县苹果等一批农业特色品牌,天灌米业、松山面业等12家商标被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范县大米”被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丰县优质菌菇、范县优质稻米成功列为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三是大力开展招商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一系列招商活动,今年上半年,新开工唐人神集团南乐县建设生猪全产业链项目、禾丰集团台前县肉鸡养殖项目、新希望六合集团台前县肉鸭养殖与加工项目、花旗集团台前县续建肉驴养殖加工项目4个,投资总额29.9亿元。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民生活日新月异
我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以及畜禽粪污、秸秆等资源化利用。倡导村民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农村安居工程建设进度,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切实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一是大力实施“三清一改”行动。6月中旬,全面打响了以“三清”整治、污水治理、闲置宅基地整理、户厕改造提升、“四美乡村”攻坚等五大行动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百日攻坚战。百日攻坚战开展至今,全市2984个行政村全部纳入整治范围,2897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0.4万吨,出动大型机械1912台次,治理闲置宅基地6124处,清理村沟村塘淤泥5.08万吨,清除村内残垣断壁6435处,安装垃圾箱6326个,新建垃圾池339座,配备保洁员11872人,张贴宣传标语3412条。二是加快推进“一宅变四园”。农村残垣断壁、私搭乱建等现象明显改观,群众环境意识明显增强,农村河渠沟塘清淤工作有效开展,水面得到有效治理。三是扎实开展“四美乡村”示范行动。省定68个示范村和市定120个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
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推进。目前,“厕所革命”在各县区、乡镇全面铺开,全市累计完成改厕25.58万户,超省定22万户任务3.58万户,整村推进204个行政村。在6月中旬省考核中,我市改厕工作成效排新乡、安阳、濮阳组第1名。争取到中央财政“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奖补资金6391.35万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厕所革命”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建立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住建、卫生、环保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厕所改造资金落实到各县区。同时,全力争取中央、省改厕专项资金,为“厕所革命”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坚持群众主体。充分尊重群众的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注重宣传引导,党员干部带头改,提供样板,让群众看到改厕的好处,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突出质量监管。组成专项考核组,认真组织开展改厕质量“回头看”活动,对全市改厕情况进行抽查验收,严把产品质量关、施工质量关、验收质量关。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 不断释放土地红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市以改革为动力,向改革要红利,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坚持市场导向,突出错位发展,带活了“三农”一盘棋。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市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确权到户面积404.71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9.62%;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69.5万户,占应确权户数的98.68%;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69.39万本,颁证率98.5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全市2984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核实资产总额69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0.3亿元;核实集体土地面积515.9万亩,其中农用地453.3万亩;22962个村完成成员界定,占比99.26%,界定成员总数354万个,量化资产44.59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有序推进。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4980家。建设家庭农场506家,经营土地7.48万亩,其中省级示范农场1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9家;农民合作社达390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5家、省级示范社23家、市级示范社130家,拥有社员17.7万名。推广濮阳县、台前县“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做法,继续在濮阳县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和集体股权抵押贷款试点,累计发放“两权”抵押贷款15038笔11.58亿元。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 让农业环境『靓起来』
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关乎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秸秆禁烧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发挥“蓝天卫士”作用,实施秸秆禁烧全年、常态化监测监管。“三夏”期间,我市共出动宣传车390台次,悬挂禁烧横幅720余条,印制禁烧通告2.8万余份,实行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四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市、县、乡三级81个“蓝天卫士”监控平台24小时值班值守,335个禁烧应急小分队随时待命,在监控盲区和交界地块设立看守棚、组建巡逻队进行防控,实现禁烧监管无盲区、无死角。畜禽类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全力推进。截至目前,全市932家规模以上养殖场,已经配套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878家,配套率94.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0.9%,提前并超额完成了省定“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在92%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在78%以上”的任务目标,顺利通过农业部第三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考核评估。扬尘治理成效凸显。“三夏”期间,市农业农村局和农机部门联合推广小麦收获新技术,为适合加装降尘装置的6755台机车全部安装了降尘装置,大大减少了麦收期间扬尘污染。
田野正绿,家园正美。如今的龙都大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村面貌发生显著改观,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一幅生机勃发、生态秀美、生活富裕的文明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策 划 丁君娜 葛 忠
文/图 王献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