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开发区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理念,狠抓项目建设。一个个重点项目,如同一根根坚实的桩基,挺起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精益求精增强高质量发展“厚度”
中国蓝星集团是一家央企,其丁二烯抽提项目总投资13.5亿元,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税收1.6亿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发区只用15天就完成了涉及14个大杂院、2个驾校、2个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和200余户群众的拆迁任务。“这样的速度简直是奇迹!”蓝星化工项目负责人闫大中说,“到开发区投资,这条路选对了!”
近年来,诸如中国蓝星集团这样的全国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开发区,无形中增添了开发区的美誉度,也让开发区在高质量发展中占得先手之机。
如今,开发区早已告别了“剜到筐里就是菜”的时代,更加注重项目引进质量和发展效益,重点围绕电子化学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新兴等产业招大引强,走进了精益求精、质量优化的新时期。
与此同时,开发区按照全市工业强市“131”工程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持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区“1251”工程。该区依托华南重工等优势企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蓝星化工、班德路化工等高科技化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依托迈奇化学、惠成电子项目,大力发展电子化学品产业,形成了产业竞相集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动能转换增加高质量发展“维度”
塑料能防弹吗?能!河南沃森超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工程塑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无纬布,叠加十几层后,就具备了防弹功能。
河南沃森超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是开发区2014年引进的重点项目,由上海化工研究院、濮阳市中原石化实业有限公司、上海联濮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总投资3.1亿元,将分期建设年产1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年产1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加工、年产5000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隔膜料加工生产装置各2套。
在引进高质量项目的同时,开发区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以转型培植壮大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
在新旧动能转换历程中,开发区积极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等“国字号”品牌效应,突出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加快建设一批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研发基地和行业协会,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目前,该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占全市34.5%;院士工作站2家,占全市40%;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11家,占全市40%;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占全市33%;省级节能减排科技示范企业10家,占全市32%;创新型龙头企业12家,占全市31%。
随着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打出,开发区新旧动能转换的红利进一步释放,代表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重大项目不断涌现,经济社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整体发展正迈上更高水平。
真抓实干强化高质量发展“深度”
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开发区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加快项目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立重点项目周调度会制度。每周一下午,由开发区主要领导主持,要素保障部门、企业方、分包责任单位负责同志参加,集中研究解决征地、拆迁、规划、土地、安评、环评和配套工程建设等项目建设遇到的各种问题,区督查局、重点项目办负责跟踪落实,定期通报,加快项目推进。
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分包、项目经理人制度。每个重点项目均有一名县级领导分包、一名科级干部担任的项目经理人承办、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一本台账督导的工作机制,全程帮助企业完成注册、征地、环评、建设等相关手续办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完成水、电、路、通信等开工建设及生产所需条件,切实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无干扰、零缝隙、保姆式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建成、投产、达效。
围绕现有产业链条延伸和规模扩张,开发区开展重点招商,力促前期项目早签约、早开工。该区对于在建的省、市重点项目,强化节点意识,紧盯台账,压死责任,解决好每一个节点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在建项目按节点如期推进。
从“大”到“强”,从“量”到“质”,开发区就像一块巨型磁铁,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将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项目吸引过来。同时,一个个项目的落地投产,又给开发区这片热土带来了发展的后劲和希望。
王金勇 尚丰军 薛亮 岳贤辉 刘涛 边艺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