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开发区,瓜果飘香、花枝摇曳,一派丰收景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开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制度保障,强化组织领导,突出规划引领,用好改革法宝,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
做好“农”字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让开发区人自豪的是,该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近年来,开发区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濮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园为载体、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为核心,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能力,交出了一份现代农业发展的完美答卷。
“不用土就能长出西红柿,产量比我棚里的还高,这下真是大开眼界了。”说起濮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园,已经多次到此参观学习的王助镇王李拐村蔬菜种植大户杨国田赞不绝口。
濮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园概算投资1.38亿元,共分为农业新品种孵化区、设施栽培区、休闲农业观光区、农业高新技术展馆区、农作物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等区域,全部建成后将在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成果转化与运用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据濮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增加了种植密度,园区一个棚的受益最高可达到5个普通棚的受益,因此吸引了不少种植户前来参观学习。
这只是开发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一个实例。开发区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把推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重中之重,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坚持高效农业规模扩张和设施提档升级并重,以设施农业、立体种养、规模养殖作为主攻重点,全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上规模、上档次。
与此同时,开发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构建贯穿新习、王助两镇的“之”字形设施农业产业带,打造濮西都市生态农业观光园,使其既有反季节高科技精品示范点,又有各类温棚相结合的大田经济网,形成蔬菜、花卉产业的新亮点,形成集生产、销售、观光等为一体的高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开发区优质小麦、优质果蔬等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已在15万亩以上,拥有万达花卉、完美果蔬等现代农业园区20余家。
脱贫攻坚“战”正酣
开发区胡村乡北胡村是该区最偏远的村。以前,因为村中不通公交车,村民出门要到101省道乘坐城乡公交。为方便村民出行,开发区制订了村村通公交促精准扶贫提升工作计划,于去年12月开通北胡村至王什的公交线路。
如今,在开发区,享受到精准扶贫政策红利的村庄还有很多。该区将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贯彻上级指示坚决果断,抓好精准识别程序规范,落实帮扶措施精准有效,投入扶贫资金及时到位,呈现出“识别数据准、帮扶措施实、项目覆盖全”三个工作特色,做到了“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补贴、多种产业脱贫模式、贫困村电商服务”三个全覆盖。
聚焦攻坚重点,强化政策落实。开发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基本目标,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设。区财政专项列支555万元,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六改一增”工作,提升贫困户生活条件。同时,该区实施“危房清零”行动,投资867.7万元,实施危房改造630户,贫困家庭住房均达到安全要求,无人居住危房全部清零。
聚焦稳定脱贫,拓展增收渠道。开发区坚持把发展产业、推动就业作为摘“穷帽”、拔“穷根”的重要途径,带动贫困群众就地就近脱贫。该区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推广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开发区通过开展“村企联手双促”活动,积极倡导31家工业企业一对一贫困村,推行“提供岗位+物质帮扶”“关联产业+消费扶贫”“公益+慈善”等模式,提供工作岗位近百个,提升了贫困村村容村貌,探索了企业带贫新路径。
目前,开发区31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脱贫2246户7415人,未脱贫322户71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6.8%降到了目前的0.59%,退出贫困村全部实现“一降、二净、四有、六通”,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撸起袖子加油干,乡村振兴正当时。在砥砺奋进中,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开发区乡村新画卷愈加清晰。
美丽乡村靓如画
垂钓、嬉戏、灌溉、行洪……环绕胡村乡史豆固沟村、北豆固沟村、武家庄村和大村的豆固沟,曾经承载着当地群众浓浓的乡愁。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限于发展的需求及观念的落后,往沟渠中倾倒建筑垃圾等乱象时有发生,整体环境越来越差。
“水太脏了,别说去钓鱼,就是浇地,我们也不会从豆固沟里取水。”回忆起豆固沟前些年的情况,大村村民邢兆伟叹息不已。
和豆固沟有类似遭遇的,还有皇甫办的马张皇沟。前些年,由于供水不足、植被破坏、水质下降,马张皇沟每逢夏季高温就散发恶臭,附近村民多有抱怨。
“以前大家生活不富裕,对居住环境没有过多要求。这几年腰包鼓了,都盼着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可守着这样一个臭水沟,真是让人着急。”马辛庄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郭丽华说。
群众的期盼得到了积极回应。近年来,开发区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痛点问题,把河长制作为河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利剑,大力开展巡河保洁、河道清障、联合执法、河流污染防治和河道绿化五项行动,抓整改、抓提升、抓常态、抓长效,切实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开发区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高标准落实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目前,开发区已完成农村改厕1万余户,清运农村垃圾12万立方米,清理农村坑塘38个、沟渠26公里,新建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四美乡村”4个,乡村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时,该区建立长效运营管护机制,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贴标准,由每年每人20元提高至50元;新启用垃圾中转站7座,新设垃圾桶1100个,“村收集、乡集中、区运输、市处理”的四级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正逐步完善。
王金勇 尚丰军 薛亮 颜超 刘永广 刘涛 边艺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