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自建区以来,提高站位谋项目,全力以赴抓建设,紧紧围绕“三区一中心”发展定位,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先行、生态环境与公共服务业项目并重、宜居宜业城市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齐头并进,创新理念,自我加压,务实重干,基础设施扩容提质,市政配套晋档升级,生态优势持续凸显,公共服务项目初具规模,高端产业项目提速增效,步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呈现出潜力释放、实力增强的新态势。
精心谋划 项目投资屡创新高
示范区先行启动30.5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开工项目374个、竣工项目329个,累计完成投资675.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187个,累计完成投资161.7亿元;产业类项目65个,累计完成投资126.8亿元;房地产类项目23个,累计完成投资220.7亿元;棚户区改造类项目10个,累计完成投资44.2亿元 ;公共服务类项目89个,累计完成投资121.9亿元。
攻坚克难 基础建设日趋完善
自2011年开工建设以来,示范区通过创新融资模式,破解资金难题,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道路总长57公里,东西贯通、南北互联的主干道路框架逐步成为现实;修建排水管线160公里,泵站4座,桥涵13座,安装路灯2600盏,建成停车场4个,绿化道路45公里,实施海绵城市项目13个、生态水系项目2个,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
深化改革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示范区强化税源管控,实施入区企业本地注册源头监管模式,确保入区企业落得下、税收留得住;注重培育优质税源,加大投入培育支持新兴支柱产业,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示范区财政收入由2013年的3028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3.1亿元,年均增长率47.36%。截至2018年年底,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0.7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0.26亿元,税收比重为96.2%。2019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95亿元,税收占比超过98%。
同时,坚持加强预算管理和资金监管,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紧盯财政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统筹发展 文化旅游亮点纷呈
示范区将文化旅游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景区景点不断增多,构建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大发展新格局。水库龙山片区成为群众休闲游玩的首选之地,每逢节假日人潮如海。水上文化旅游线路常态化运营,成为示范区做活水经济的特色品牌。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东湖沙滩浴场,成为示范区打造亲水景点的代表之作。成功举办中国濮阳首届龙都摩托艇大赛、濮阳市首届龙舟大赛、龙都濮阳国际龙舟邀请赛、全民马拉松等重要国内外赛事,进一步聚拢了人气、扩大了影响。班店美食街、濮上桑园采摘区、陌上桃园游乐区、大型儿童游园等,已成为辐射市城区及周边县区、地市的文化旅游新景观,累计接纳游客近300万人次,带动经济收入近3亿元,成为拉动濮阳旅游经济的新引擎、展示濮阳文化旅游新态势的新窗口。
目前,示范区正积极谋划打造龙湖龙山风景度假区,配套建设高端酒店集群、游乐体验中心、养生度假基地等,大力推进水上文化旅游项目补短延链、提档升级,形成水上文化旅游项目与班家耕读小镇互动发展、同向发力之势,将示范区建设成集畅游、乐养、富商、享居于一体的旅游度假集散地和目的地,擦亮叫响“亲水亲绿示范区”旅游品牌。
协调推进 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示范区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通过发挥土地调控作用和规划引导作用,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形成“住房有保障,高端有供应”的良性发展态势,推进地产产业和住房现代化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示范区在建在售13个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31.01亿元,销售房屋5329套,销售面积64.6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48.67亿元。同时,示范区注重发挥产业联动效应,协调推进周边高端商业体、酒店等项目建设,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高端供给、助推区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民为本 城乡生活显著改善
近年来,示范区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26000.8元,以年均6.8%的速度增长到2018年的35426元,人均支出实现由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的消费重心转移。
强化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余人;西片区田园综合体项目实现群众就业不离乡、致富在本村,近两年累计回乡创业260人。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3977元,年均增长率8.9%。
社会保障基本覆盖,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各项政策,低保补助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优抚对象补助等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约1.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2.4万余人,覆盖率99.6%。
棚改工作强力推进,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目标不变、真心为民、团结争先”的棚改精神,强力推进棚改攻坚,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将整村拆迁、棚改攻坚作为2019年“一号工程”,用3个月时间完成许村东等7个村3670个院落拆迁工作,其中6个村实现了整村拆迁,腾出建设用地千余亩。加快安置房建设步伐,西湖社区一期交付入住,东湖社区一期加紧施工,年底前部分交付。东湖、西湖社区二期用地全面腾出,后续工程整体开工。力争3年内全部完成核心区安置房建设任务。
绿城实验学校、开德中小学实现招生,卫都幼儿园主体即将封顶,绿城实验中学、大召实验学校年内开工……示范区已基本形成涵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未来,示范区还将建成3所学校、2个农贸市场、1座社区医院、1所高标准敬老院、1个涵盖核心区11个村的龙山公祠,彻底解决辖区群众教育、养老、医疗、殡葬等问题,全面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线发力 生态优势持续彰显
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持续推进龙湖岸线提升、龙山水土保持工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如今的示范区繁花似锦、绿意盎然,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水库岸线综合提升工程建成29公里,完成绿化1425亩,园路步道、大型广场、休憩凉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高端住宅、大型商业、星级酒店围湖而建,已成为市民健身娱乐、游玩休憩的首选之地。龙山整形全线完工,新修建上山道路8公里,铺设管线43公里,累计栽植苗木37万株、地被24万平方米,水土保持、游客中心等配套建设加快施工,今年年底将完成总工程量的90%以上,逐步从土山变绿山、从绿山变景观,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示范区累计绿化面积已超过877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城区绿化率超过40%,生态优势持续彰显,逐渐成为展示濮阳形象的亮丽名片、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示范区实现建设大突破、城市形象大提升、产业和发展大跨越的关键之年。下一步,示范区将以昂扬奋进的新姿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区群众再交满意答卷,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