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壮丽70年

开发区财政局

初心不改 绘就新时代锦绣画卷 使命在肩 汇聚高质量发展力量

70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27年艰苦创业,开发区在濮阳市西北的田野上实现了“从一片沙到一座城”的历史性跨越。历经27年风雨洗礼,开发区成功荣获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国家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块“国字号”金字招牌,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势加力。2018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09.5亿元,是建区时全市生产总值的1.96倍;全区财政收入完成6.42亿元,是建区时全市财政收入的2.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26元,较199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6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7元,较建区之初增长17.6倍。27年来,一个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群众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城区正日益绽放出夺目的光辉。

近年来,开发区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打好“四张牌”,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坚持“一产提质增效,二产转型升级,三产扩体增量,发展繁荣西部”的工作思路,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跑出转型升级“加速度”。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形成以中原乙烯、中原大化为龙头,以惠成、迈奇、蓝星等为代表的化工新型材料产业;以龙丰纸业为代表的林纸林板产业;以华南重工、贝英数控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濮耐功能材料、泓天威药业为代表的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拥有亚洲最大的高压法三聚氰胺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锂电池溶剂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糠醇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马杜霉素制造商和供应商。今年1至8月份,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2%,增幅高于全市12.9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7.3%,居全市第4位;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8.4亿元,同比增长5.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3.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1%、59.1%和29.8%,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濮阳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省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实验区,被认定为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化工)。

耀眼成绩的背后,彰显的是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凝聚的是26万开发区人民的顽强拼搏和辛勤汗水,饱含的是开发区财政人的艰辛努力和无私奉献。适应新常态、促进大跨越,开发区财政局站在改革发展的前沿,围绕区党工委、管委会发展战略,紧盯工作重心,按照“聚财、增财、活财、省财”的工作思路,为促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今年前三季度,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前提下,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2541元,占全年预算的68.2%,同比增长8.8%,税比89.1%。全区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支出63443万元,占国库总预算支出的77.0%,同比增长97.1%。

一组组翔实的数据,让人感受到开发区财政局阔步向前的坚定步伐,展示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体现了开发区财政局“为国聚财、为民理财”的责任担当。

◆ 生财聚财 稳定增长促发展

近年来,开发区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循环发展成效明显,产城融合深入推进,先后成功创建了8块“国字号”金字招牌,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持。平稳运行、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使全区财政实力不断壮大,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基础。

一是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生财”。该局坚持打好“政策+资金”组合拳,出台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税降费效应持续显现,企业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政策红利,减轻其经营负担。今年年初以来,该局联合区税务局,通过实地走访与现场座谈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全区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等10余家企业,认真听取企业经营状况、纳税额度及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倾听企业涉税诉求,答疑解惑,精准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该局合理把握运用空间,全面落实政府债券、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完善基本财力保障等机制,争取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同时,结合实际拓展思路,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探索投资补助、设立基金等办法,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项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减轻企业税费成本“活财”。严格落实上级总体部署,先后实施“营改增”试点、增值税税率调整、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等一系列税收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税负,所有细分行业全部实现总体税负只减不增的预定目标,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聚新动能。

三是加大服务管理力度“聚财”。今年年初以来,该局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主要任务,对照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标准,找准差距抓提升,着力破解企业反映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在降低要素成本上下功夫,切实降低企业运转、融资等成本,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壮大企业续贷周转资金、中小微企业过桥资金等,引导多方力量投入,积极为企业融资;紧紧围绕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职能服务,全面落实我市关于支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围绕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协同各部门积极策划包装项目,精准对接上级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资金政策支持,优化服务提速度,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 发挥职能 凝心聚力辟财源

没有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就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一直以来,该局结合全区实际,把支持经济发展、开放招商、培植壮大税源作为首要职责,聚精会神辟财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的双赢。

豫粮集团濮阳粮食产业园项目、河南宏业化工重点建设项目作为开发区实体经济的代表,在扶贫、就业、税收等领域作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该局把这两家企业列为重点联系单位,转换服务角色,助力企业升级。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主动对接、与企业员工和负责人座谈等方式,听取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服务措施,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汇总整理并上报区管委会,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在采访中,该局负责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好的企业,就没有好的财政,只有企业发展的高质量,才有全区财政发展的高质量”。该局始终把开放招商作为全局的重点工作之一,坚持一把手抓招商,每周听取现有线索的进展情况汇报,梳理新线索,紧盯落地项目各个环节,确保项目早建设、早投产。目前,该局重点跟踪了中储粮36亿元濮阳物流园项目、香港华润集团20亿元物流中心项目、双发公司引进抽油专利技术股权合作项目、北京路桥PPP合作项目、豫粮产业园深加工及1万亩优质小麦示范区项目,配合住建、卫生、交通、食安等部门PPP建设项目及汉能项目等。

该局按照区党工委、管委会提出的“一产提质增效,二产转型升级,三产扩体增量,发展繁荣西部”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重点项目周调度、经济运行月分析、项目经理人等重点工作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保姆式”服务。协调金融机构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协调贷款4亿元,助力富士康正一特殊材料园、班德路、蓝星化工等项目建设。在服务区域经济项目建设方面,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对各项资金申报资料认真审核,确保各项资金准确、及时拨付。

◆ 优化结构 为民理财润民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年来,该局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保法定增长的“六保”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该局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吃透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精心谋划,有针对性地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在开发区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加大争取教育、卫生、政法、农业、水利等上级资金及政策性配套资金的力度,有效缓解财政支出压力。为解决体制制约等问题,该局不等不靠,积极争取市财政局、省财政厅等上级部门的支持,通过不断努力,理顺了教育、农业、政法等方面的转移支付资金拨付渠道,并及时了解项目申报信息和资金投向,为项目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确保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的项目最大限度地获得上级资金支持。截至目前,该局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及专项资金35536万元。二是科学调度,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近年来,全区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该局切实加大资金统筹和整合力度,建立健全多元投入保障制度,一体化推进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工作,并在大幅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着力支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截至目前,该局共支出基建资金30646万元、农业资金5970万元、教育资金17295万元、卫生资金12836万元。同时,该局进一步强化各项资金监管,切实落实民生项目立项、支出审核、资金问效等制度,确保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明处、用在实处、用在刀刃上。三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该局完善和改革财政资金管理,盘活沉淀的存量资金,统筹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清理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资金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资金,规范权责发生制核算,严格规范财政专户管理,加强收入缴库管理,最大限度地把“零钱”变成“整钱”,把“沉睡”的资金“唤醒”。

“多年来,开发区财政局伴随着全区的发展,不断成长壮大,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局干部职工将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守定初心、敢于担当、扎实工作,用拼搏和奋斗谱写财政事业新的华章。”该局负责人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赵伟 赵杰华

2019-10-14 初心不改 绘就新时代锦绣画卷 使命在肩 汇聚高质量发展力量 1 1 濮阳日报 c48072.html 1 开发区财政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