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句话,用到南乐县杨村乡南香七固村的老党员张竹芹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张竹芹今年88岁,党龄72年。10月16日,记者到她家里采访时,她正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新闻。张竹芹精神依然矍铄,小院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不爱看戏,也不喜欢看其他的,平时只看新闻联播,了解了解国家的大事。”张竹芹说。
而形成这种爱好,则要从她过去的经历中寻找答案。
1947年,正值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支持下的还乡团等疯狂反扑,反革命恐怖笼罩南乐。16岁的张竹芹,在联合斗争驻队的一名女同志的介绍下入了党。
“那个同志年龄也不大,被飞机炸掉了一只胳膊,在俺家养伤,在她的介绍下,我入了党。”张竹芹说。
“为啥入党?就是想着咱们穷老百姓能吃上饭,过上像样的日子。”张竹芹痛苦地回忆着过去的岁月:日本侵略者在时,他们看上哪个年轻女孩子,拖着辫子就把女孩子绑起来给毁了;五个军团在南乐地头上作乱,一名八路军阵亡在南香七固村头的路上,没人敢去管,一直到两年后,才有人把尸骨起走了……自己和父亲沿着黄河边,蹚着水讨饭,夜间好不容易找到休息的地方,屋里炕上全是水,父女俩坐了整整一夜……
张竹芹一入党,就担任了姐妹团的团长,负责带领本村年龄小的女孩子开展解放和生产运动。同年,张竹芹的母亲也加入了共产党,成为当地妇救会的会长。
张竹芹的父亲十分支持妻女的工作。“俺爹当时就说,跟着毛主席有饭吃,咱啥都别信,就信共产党。”
但是周围人并不都这样看。“俺一个大娘就说我疯了,一个女孩子入啥党!”张竹芹说,“不过,大娘吃上共产党送过来的救济粮,不说我疯了。”张竹芹笑着说。
解放战争时期的南乐,恐怖阴云依然密布。“我们几个党员经常找隐蔽的地方开会,一般都是三更半夜,不敢开得早了。开会就是讨论咋开展工作。”
白天,张竹芹带着姐妹团织布、纺花、做鞋、做衣服、扎手巾等,打成一捆一捆的,由后勤保障队伍运送到前线战场上去。
张竹芹和丈夫程法林,就是在工作中认识并结婚的。丈夫也是一名党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张竹芹在家领着姐妹团、青年团等干得热火朝天,程法林则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背伤员、抬担架,一走就是三四个月。
土地改革运动兴起后,张竹芹和丈夫又一心投入到了土地改革、恢复生产中来。丈夫担任民兵营长,张竹芹担任妇女主任。
因为和丈夫都忙于工作,没时间照看孩子,张竹芹的大儿子因意外伤到了眼睛。“一想起来这个事我心里就难受啊!”张竹芹难过地说,“可是这工作又没法耽误,我热爱这份事业。”
那时候的南香七固村土地都是盐碱地,村里又无井无河,根本没法种庄稼。张竹芹就带领姐妹团一起挖沟开河,浇灌土地,一直浇了好几遍,地里才慢慢长出了庄稼。
“各村拉电线的时候,都说没有南香七固村,正好负责拉电线的那个人来这里穿种玉米,我就天天去磨他,做他工作。”张竹芹说,自己家里吃渣窝头,却拿白面放了鸡蛋,烙成饼,拿个小搪瓷缸子给人家送去。“不舍得送得多了,自己还没东西吃呢,天天给人家说好话,磨得他没法了,就给俺村拉上电线了。”
张竹芹觉得,这一辈子,最对不住的人,就是自己的大儿子。“前几年给他办个残疾证,他说啥也不要,党不欠咱的,怨他自己不小心弄伤了。”
张竹芹为共产党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一直到干不动了,才离开工作岗位。“毛主席叫咱都翻了身、吃上饭了,为啥不把工作干好?咱当了党员,就得带头把工作干好。”张竹芹说。
“俺大娘就经常给我说,你当干部,发家致富是小事,关键是得给咱老百姓干点实事、干点好事,领着大家伙儿把咱村的工作干好。”张竹芹的侄子程相波现在是村党支部书记,此前他一直担任村委会主任,“俺大娘经常给我们说以前的事,对我影响挺深的。”
采访结束要离开时,张竹芹一时兴起,为我们唱起了当时的革命歌曲:
“嗨……房子烧了,东西没有了,只剩下满地焦土几块瓦,牛马宰了,天地红了……咱们抗战不拼么?咱拼吧!咱干吧!拼他个你死我活,枪不怕,刀不怕,打倒日本(侵略者)往前杀……”
黄津丽 冯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