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情洒滩区映丹心

(上接第一版)此外,外出务工青年张继康在赵敬涛的点拨和张罗下,返村建起了养猪场;村民李秀立、苑司文、张同印在赵敬涛的帮助下,创办了3处养鹅场……

随着一个个产业项目相继落地生根,赵敬涛又将目光投向更远处。2016年6月,他抢抓市委在贫困村村头建设扶贫车间的机遇,带领村“两委”班子用20天时间,整治了村内一处废旧坑塘,建设了标准化扶贫车间,引进投资30万元的木材加工企业,解决了本村及周边2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还为村集体带来每年1.5万元的租赁收入。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他用真情助脱贫,当好群众“贴心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为查找贫困症结、摸清家情实底,上任伊始,赵敬涛挨家挨户看房、看粮、看劳动能力强不强、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仅一个月的时间,他就把村里的贫困户全部识别出来,做到不漏一人、不落一户。

几年间,赵敬涛积极组织举办创业就业培训80余人次,组织贫困人员就业8人,争取公益岗位2个;为老党员、五保户、贫困户送去慰问金、慰问品共计3万余元;通过“转、扶、救,光、电、教、金、险”等途径,使潘集村4户14名贫困群众脱贫。

从见事、见理,到见人、见情,5年来,赵敬涛对村民的感情渐渐剪不断、化不开。

2017年夏天,贫困户李全君病情加重,家里的麦子无人收割,赵敬涛自掏腰包,收割、装袋、送入家中;2017年,在空巢老人李秀勇80岁生日当天,赵敬涛送蛋糕、拍照合影、全天陪伴,老人感动得直落泪;贫困户苑兆云的儿子苑仁立突发癫痫,赵敬涛听说后立即赶到,一边掐人中,一边清理唾液和呕吐物,并拿出1000元给苑兆云:“赶快带孩子到医院看看。”

赵敬涛办实事、办好事的作风,让他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村民对他的称呼从“赵书记”变成了“这后生”,从“请你吃饭吧”到“来家里吃饭吧”。可是,一天天马不停蹄的他,几乎忘记了与家人团聚的幸福模样。

为了潘集村脱贫致富,赵敬涛曾在村里连续工作了87天。妻子埋怨他顾不上解释,孩子病了他顾不上管,母亲身体不舒服他没空问。端午节当天,母亲和女儿带着包好的粽子到村里去看他和乡亲,他瞬间湿了眼眶。

“农村是实践的生动课堂”,他善于思考总结,在“小农村”摸索“大经验”

赵敬涛在担任潘集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同时,还兼任清水河乡驻村工作队队长,负责协调管理43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

为加强驻村第一书记间的学习交流,他创新提出每周一次例会、每月一次学习、每季度一次观摩、每半年一次总结、每年一次评议的驻村第一书记管理“五个一”工作法,被全市推广、省委组织部充分肯定。他向市委建议实施的“专家人才精准扶贫行动计划”,被确定为全市三大行动计划之一,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重点工作。

针对清水河乡各行政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致贫、返贫时有发生的现象,赵敬涛与乡党委认真研究,在全乡开展了“简办红白喜事、倡导文明新风”行动。逐渐地,该乡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盲目攀比者没有了。此举赢得广大群众的赞誉,助推了脱贫攻坚。

由于工作突出,2018年6月6日,赵敬涛代表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向省委书记王国生汇报了驻村工作。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站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节点上,赵敬涛心声铿锵:“现在,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冲刺决胜阶段。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与乡亲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村民的幸福指数,用自己的‘铁石心肠’换取村民的‘两不愁三保障’,他们不脱贫我决不回城!”

丹心正炽、号角正响,新时代人民群众携手奔小康的步履声如此动听、悠扬。

2019-10-29 1 1 濮阳日报 c49219.html 1 情洒滩区映丹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