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10月28日,走进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田野间排列整齐的食用菌大棚煞是壮观。各个大棚内,黑皮鸡枞菌、香菇等长势正旺,村民有的采摘蘑菇,有的正整理打包,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多亏了‘蘑菇书记’,让俺摘掉了贫困帽子。”正忙着采摘香菇的村民闫彩玲乐呵呵地说。她口中的“蘑菇书记”,就是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2017年以来,赵玉甫带领该村村民发展食用菌种植,从27座大棚开始,发展到如今的650座大棚,带动周边村庄贫困群众251户808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10月17日,2019年度河南省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郑州举行,赵玉甫被授予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赵玉甫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党组织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更加坚定了我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选定一个产业
改变贫穷面貌
昔日的赵家村,基础设施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过去的赵家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430户1520人中有贫困群众88户330人。2007年,赵玉甫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群众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
但怎么做,才能拔掉穷根呢?赵玉甫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商议、考察,决定通过发展产业改变村里的贫穷面貌。2017年,恰逢清丰县大力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产业扶贫工程,赵玉甫紧抓机遇,带领村“两委”成员动员群众筹建食用菌基地。
群众不敢干、不愿意干,咋办?赵玉甫积极发挥党员的示范带领作用,选定27名有发展意愿的贫困群众,由27名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实行村干部在基地包片负责制,帮助贫困群众学技术、买菌种。27座大棚在赵家村拔地而起,成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先行军”。
为消除群众顾虑,赵玉甫多次到山东考察菌种,从厂家聘请技术员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为确保销路,赵玉甫多方考察,最终和河南龙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合作,统一出菇、统一销售,确保菌菇种得好、卖得出,当年户均增收1.5万余元。
群众尝到了甜头,种植食用菌的劲头一下子起来了。2018年,赵家村新建342座食用菌大棚。返乡农民工赵文献在驻地技术员的指导下,学会了调温调湿、定期采摘等技术。在他看来,承包食用菌大棚比出门打工有前途,一年忙两季,收入七八万元不成问题。赵文献说:“下一步,我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再建2个食用菌大棚。”
如今的赵家村,食用菌基地初具规模,650座大棚整齐排列,涵盖黑皮鸡枞菌、香菇、鸡腿菇、茶树菇等菌菇,其中150棚黑皮鸡枞菌,成为全国最大的黑皮鸡枞菌生产基地。依托食用菌种植,村民逐渐富了起来;2017年年底,赵家村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
创新带贫模式
扩大带贫效果
走进赵家村食用菌基地的一间办公房,清丰县大地密码商贸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忙个不停。该电商平台负责人王继坤介绍,现在产品高峰时达1.5万单,日销售额最高有40余万元。通过这一销售平台,赵家村的菌菇产品“飞”入全国20余个省市的寻常百姓家。
通过电商销售特色农产品,是赵玉甫创新带贫模式的又一举措。
拉长链条,大力发展深加工,提升利润水平。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誉丰菌业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日产2万包的菌包加工厂,每年可节约成本500余万元。同时,筹资建设1500平方米的冷库和烘干房,通过冷藏保鲜、热风烘干、腌制加工等产品深加工,每年增收120余万元。
扩宽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农户风险。他在坚持批发市场销售和企业订单回购等传统销售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食用菌”销售模式。2018年创建大地密码商贸有限公司,与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加强合作,并成功上线中国社会扶贫网电商平台。(下转第二版)(记者 段利梅)